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2)

2010-02-02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

二、   改革开放

招商引资

2006年,开发区积极创新思路,树立“零地招商”新理念,创新招商机制,拓展招商渠道,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

引资规模创新高。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6个,办理增资项目39个,项目投资总额16.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41%,合同外资金额8.14亿美元,同比增长24.93%,实际利用外资3.80亿美元,同比增长18.78%。全年引进内资项目146个,总投资额30.86亿元,同比增长37.10%,注册资金12.06亿元,同比增长49.19%。招商引资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目标。

项目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新批外商投资规模在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7个,新批项目平均规模2160.53万美元。引进了信诺起山信息科技、硕维科技、洲瑞精密仪器、巨星科技、中兰德担保、叶水福物流、世茂置业、瑞中计算机科技、凯恩戴斯酒店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促进了开发区产业群进一步完善。

截止到2006年底,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26家,项目总投资85.51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50.2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3.07亿美元。开发区聚集了一大批代表世界最先进生产力的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五百强中,共有来自境外9个国家和地区的31家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了49家企业。摩托罗拉、东芝电器、松下、可口可乐、LG、西门子等一大批著名跨国公司在开发区建立了生产基地。

对外经济贸易

2006年,开发区深入实施企业服务长效机制,为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便利条件,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123.27亿美元,同比增长82.51%。完成进口总额52.16亿美元,同比增长84.33%,出口总额71.1亿美元,同比增长80.87%。其中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总额69.07亿美元,同比增长80.08%,占开发区出口总额的97.15%。

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仍是开发区主要贸易方式。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地位进一步突出,全年出口总额达62.7亿美元,同比增长85%,占开发区出口总额的88.19%。

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宽。2006年,与开发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34个。全年对美国出口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倍,对欧盟出口8.0亿美元,同比增长50.5%,对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出口增长迅速,总值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139.3%。

出口产品多元化,升级加快。机电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主要产品出口增长快速,农产品、家具等传统产品出口异军突起。2006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全年出口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5.1%,再创历史新高。

区域竞争力

2006年,开发区经济各项指标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于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排名的前列。地区生产总值(GDP)指标位于第15位;工业总产值指标位于第9位;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位于第8位;合同外资金额位于第11位;出口总额位于第7位。其它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三、    社会事业

科技

2006年,开发区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项目的转化成效显著。

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06年,开发区努力增强创新服务功能,成立了开发区产学研合作中心,开通网上技术市场,积极申报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浙江省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目前高科技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新加坡杭州科技园等科技园区建设情况良好。

科研转化成果丰富。2006年,全区48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和市科技计划,其中,高技术产业化项目8个, 技术创新项目4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个,新产品新技术项目15个,科研攻关项目12个,产学研合作项目2个。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6家。截止2006年底,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8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6家,专利数416个。

教育

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开发区文海中学建成并开学招生,学林街小学开工建设。截止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所,其中大学14所,中学3所,小学4所。在校学生共计147891人,其中大学生140861人,中小学生7030人。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4019人,其中专职教师8554人。开发区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高教园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14所高校为开发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文化

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开发区着力打造“文化下沙”,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推进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了首届职工文化艺术节、元宵灯会、“千场”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巡回演出、职工业余足球联赛、无线电测向运动锦标赛等系列文体活动。其中职工文化艺术节在省内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文化娱乐场所不断增加,现有文化娱乐场所197个,比上年新增加13个。

卫生

公共卫生网络更加健全。全区共有医疗机构44个,其中综合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其中浙江省东方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设有完善的急救中心。区内医疗机构拥有床位394张,医生334人。

社区建设

特色社区创建成果显著。2006年,开发区召开了社区建设暨和谐社区创建动员大会,加强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加快社区建设步伐,社区服务体系和功能进一步完善。高沙、七格、大北社区被评为杭州市首批和谐社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成为开发区打造新型社区的品牌与典范。

四、   人民生活

人口

2006年末,开发区总人口达到257113人,增长21.39%,其中户籍人口131562人,增长4.27%,暂住人口125551人,增长46.62%。人口出生率3.3‰,人口死亡率0.8‰,人口自然增长率2.4‰。

就业

就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开发区积极推进就业工作,开展“岗位进社区,服务到家门”活动,累计推出就业岗位2.9万余个,新增就业人员2.3万人。截止年底,开发区就业人员共计128025人,其中大专以上就业人数35266人。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1153元,同比增长11.07%。全年新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家,累计达到19家。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2006年,新增参加保险(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企业145家,达到696家。参保总人数达到4.50万人,同比增长29.39%。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达到94.7%和94.8%,分别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6年,开发区深入开展帮扶救困工作,开展了第六次“春风行动”和“万名党员访万家困难户”活动,成功举办首届残疾人趣味运动会。全年发放各类帮扶救助资金400余万元,受益群众2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