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3)

2010-02-02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

五、    城市环境

公共安全

“平安下沙”建设成效显著。 2006年,开发区出台《开发区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预案》,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成立了开发区平安巡防支队,创建了社区“110”联动机制,全面建成“ 110天网”防控工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区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破案数提高,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沿江景观大道建成通车,德胜快速路下沙段和高教1号路甩项、12号路西延伸段建设完成,北部乔司区块一纵四横主骨架道路、钱江九桥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区域交通环境进一步完善。截止2006年底,开发区累计建成道路总长度155.48公里,道路总面积4.57平方公里,渠道总长度46公里,桥涵83座,下水道长度477公里。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建成220KV白杨变、110KV高教变扩容,完成南部自来水加压泵站一期工程建设,有效缓解开发区水、电等能源制约。2006年,开发区日供电能力63.66万千伏安,全年售电总量226000万千瓦时;日供水能力18万吨,全年总售水量4540.83万吨;供热总能力450吨每小时,年用汽总量545.77万吉焦;储汽能力195吨,天然气每小时最大流量10174立方米,年供汽总量9309.88吨。

环境保护

2006年开发区大力实施“环境立区”战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园区环境进一步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达到2级标准。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18.2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1135.9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80.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4%。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园区内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顺利开展,全年通过认证企业14家,累计通过认证企业达91家。

2006年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值得关注的是:第三产业比重仍偏低,经济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亟待完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城市化任务艰巨。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统计局)

二ΟΟ七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