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落实国家级开发区“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坚持“两轮驱动”,大力推进“三大战略”,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扎实推进,全区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 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6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81.78亿元,同比增长21.91%;第三产业增加值28.54亿元,同比增长42.12%。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去年的1.00:87.25:11.75调整为0.80:85.74:13.4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为82458元。按国家公布的2006年12月末美元兑人民币汇率7.8087计算,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10560美元。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开发区实现财政总收入实现43.75亿元,同比增长20.45%。其中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34.40%。实现税收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25.10%。 工业 2006年,开发区全面推进“工业兴区”战略,围绕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工业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全年工业总产值提前一年实现冲千亿目标,完成1113.40亿元,同比增长53.37%,跃居杭州市各县(市)区第二。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71.98亿元,同比增长21.62%。 规模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开发区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0家。上亿元企业中,超十亿元的企业13家,超百亿元的企业3家。全年上亿元企业实现产值1059.71亿元,同比增长60.7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18%,对全区经济的带动作用突出。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1.03%,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电子通信、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48.03亿元,同比增长55.31%,其中,电子通信产业完成产值684.27亿元,同比增长97.83%,机械制造产业完成产值136.15亿元,同比增长38.73%。工业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096.75亿元,同比增长52.11%,产品产销率达到98.51%,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87亿元,同比增长25.61%。电子通信、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主要产业的利税增长均达15%以上。 主要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移动电话产量达到3628.31万部,比上年增加2180.46万部;笔记本电脑产量151.66万台,比上年增加13.5万台;集成电路产量31万块,比上年增加6万块;轮胎外胎产量2029.70万条,比上年增加462.16万条;饮料产量217.54万吨,比上年增加10.06万吨。 服务业 2006年开发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了《下沙新城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服务企业138家,商品交易市场4家,个体经营户3777家,共实现增加值28.54亿元,同比增长42.12%。 商贸服务业高速发展。2006年,开发区星级酒店、连锁超市、连锁餐饮、电视购物等新型商业业态不断丰富,商业特色街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87.7亿元,同比增长48.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同比增长30.3%,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到7.76亿元,同比增长18.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持续增长。2006年,开发区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区现有各类交通运输、仓储企业38家,共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44.48%,从业人员1234人,同比增长54.06%。随着快速公交的开通运行,公交网络进一步优化,全年客运总量2484万人次。年末公交营运线路达到26条,总长439公里,营运公共汽车494辆。邮电通讯网络更加完善。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16.73万件,邮电业务总收入1116.4万元,同比增长18.89%。电话线路总容量达到25万门,电话线路开通量9万门。 金融业务扩大,服务功能增强。200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8.37亿元,比上年增加28.70亿元,贷款余额76.36亿元,增加18.9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09亿元,比上年增加8.95亿元。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财产保险总业务量4038万元,同比增长14.88%。企业财产保险总业务量1220万元,同比增长73.79%…… 农业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开发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都市效益农业。2006年开发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2亿元,比上年有所下降,其中农业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10.78%。全区蔬菜瓜果类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766公顷,占开发区播种总面积的95.18%。全年蔬菜瓜果类产量达到7.70万吨,比上年有所下降,牛奶产量2.20万吨,同比增长3.66%。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0元,同比增长13.65%。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6亿元,同比增长8.1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6.3亿元,同比增长7.75%。全区新开工项目121个,同比增长3.42%。新增开工面积178.7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7.36万平方米。 工业性投资结构更趋优化。2006年全区完成工业性投资46.2亿元,其中技改投资16.5亿元,同比增长21.3%。松下马达、中策橡胶、顶益食品、澳亚生物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的实施,为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大。2006年,全区服务业项目投资达3.6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5.4%。西子阳光星城、凯恩戴斯大酒店、七格小商品市场、中沙五金建材市场等商贸项目竣工开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投资有所回落。2006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8.5亿元,同比下降12.99%。施工面积308.94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39.54万平方米。全区房地产项目竣工面积49.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新开楼盘销售情况良好,位于全市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