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璧山县统计局 2007年2月26日 2006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运行平稳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80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912万元,下降1.5%;第二产业增加值448526万元,增长19.0%,其中工业增加值410197万元,增长19.3%,建筑业增加值38329万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233578万元,增长12.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7742万元,增长40.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1843万元,增长12.6%,住宿和餐馆业增加值10351万元,增长13.1%,金融业增加值17768万元,增长12.5%,房地产业增加值19270万元,下降18.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76604万元,增长8.3%。按常住人口计算,200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762元(按当期汇率测算折合超过1800美元),比上年增长14.7%。 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1.7:56.7:31.6调整为10.0:59.2:30.8。二三一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1%,提高3.8个百分点,拉动全县经济增长9.7个百分点,成为全县经济加快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消费品价格上涨0.9%。食品类价格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年末全县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39.53万人,比年初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1.46万人,增长1.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56万人,增长1.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51万人,增长2.9%。年末全县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7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仍处于3%的计划调控目标之内。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518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86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6947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总人数达到17.1万人。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增长方式仍显粗放等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增速偏低,增长缺乏持续拉动力和系统全面的政策措施;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稳固,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 2006年,由于百年一遇特大旱灾的影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均较去年有所下滑。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434万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农业总产值60234万元,下降7.0%;林业总产值1347万元,与上年持平;牧业总产值53570万元,增长1.9%;渔业总产值5955万元,下降8.1%,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总产值1328万元,增长7.7%。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5146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317公顷,分别比上年下降0.6%和1.0%;农村经济主要产品产量除粮食产量和水产品产量因旱灾影响较上年大幅下降外,其余多数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粮食产量164958吨,比上年下降15.4%,蔬菜产量260384吨,比上年增长4.5%,水果产量60592吨,比上年增长2.2%,肉类总产量55927吨,比上年增长11.7%。禽蛋产量7914吨,比上年下降2.8%,水产品产量11810吨,比上年下降1.8%。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全年水果、蔬菜、禽兔、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75612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1.8%,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粮猪产值36082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9.5%,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全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10197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4401万元,比上年增长30.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生产皮鞋6040万双,比上年增长10.8%,生产水泥123.9万吨,比上年增长11.2%,生产摩托车82388辆,比上年下降14.2%,生产汽车、摩托车配件509395万元,比上年增长22.4%。 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势头强劲,重点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年初的150户增加到172户,净增22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65572万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3406万元,增长24.2%,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2166万元,增长36.1%。从经济类型看,其中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5005万元,增长14.6%;股份制工业完成总产值768779万元,增长3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总产值22451万元,增长95.4%;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总产值65728万元,增长4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4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94106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484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和28.1%,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7.1%和58.6%。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利润大幅增长。据统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5.7%,比上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82995万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利润50015万元,增长52.7%。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832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8%。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个百分点。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46个,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6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增速较上年略有提高。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6773万元,比上年增长25.7%,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342484万元,增长22.8%,房地产开发投资64289万元,增长43.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69632万元,增长3.5%,集体经济投资52101万元,下降8.8%,私营个体经济投资211379万元,增长36.2%,其他经济投资69915万元,增长65.0%,外商投资3746万元。全年工业投资226477万元,增长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