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璧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发展目标,为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2005年,全县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104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824万元,增长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2395万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1829万元,增长14.5%。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80元(折合美元约为1600元),比上年增长16.0%。 经济结构:“十五”期间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8.4:52.0:29.6调整到2005年的11.6:56.3:32.1。2005年,我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1.0%;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3.9%。 劳动就业: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8.7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1.32万人,比上年增长1.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27万人,增长0.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16万人,增长1.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比上年末提高0.01个百分点,仍处于3%的计划调控目标之内。当年全县共指导和帮助2851名下岗失业人员和403名“4050”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3770人,转移6319人。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能源等因素对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矛盾突出;工业行业产业、产品结构单一,自主创新和抵御市场震荡能力不强,产业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获利空间减小;第三产业发展缺乏持续拉动力和系统全面的政策措施。 二、农业 2005年,我县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404万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农业总产值64784万元,增长1.3%;林业总产值1347万元,增长55.7%;牧业总产值52557万元,增长14.3%;渔业总产值6483万元,增长4.7%。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5175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664公顷,比上年增长0.9%;全年粮食产量为195065吨,比上年下降1.2%,蔬菜产量249252吨,比上年增长12.5%,水果产量59309吨,比上年增长11.0%,肉类总产量50064吨,比上年增长13.8%,禽蛋产量8138吨,比上年下降3.8%,水产品产量12028吨,比上年增长6.8%。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2005年,我县水果、蔬菜、禽兔、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共实现总产值70896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9.4%提高到56.1%,增加26.7个百分点。全年还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绿色食品1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县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32316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5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5334万元,比上年增长33.4%,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生产皮鞋5256万双,比上年增长19.9%,生产水泥111.39万吨,比上年增长30.2%,生产摩托车95977辆,比上年增长22.4%,生产汽车、摩托车配件414604万元,比上年增长17.4%。 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势头强劲,重点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04年的125户增加到150户,净增25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21762万元(未包括电力公司),比上年增长22.3%。从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1270万元,比上年增长7.6%;集体工业完成总产值1473万元,增长37.2%;股份合作工业完成总产值1056万元,增长1.9%;股份制工业完成总产值565436万元,增长23.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总产值6176万元,增长36.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总产值46351万元,增长11.7%。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02746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09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15.3%,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8.7%和46.6%。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利润大幅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1.5,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52867万元,同比增长43.4%,其中利润29984万元,增长47.3%。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007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3%。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9186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217063万元,同比增长51.33%,房地产开发投资44688万元,同比下降10.48%,其他投资67435万元,同比增长61.97%。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67257万元,下降4.21%,集体经济投资62139万元,增长82.41%,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55722万元,增长87.22%,其他经济投资42381万元,下降44.53%,外商投资1687万元。全年生产性投资257617万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78.3%,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97543万元,同比增长29.0%。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2005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41966万元,比上年增长9.8%。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72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15万元,增长10.4%;电信业务总量7957万元,增长15.2%。全县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2300门,同比增长3.4%,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92014户,小灵通用户27735户,移动电话用户164822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163户。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2005年,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全县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881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分城乡看,全年县城市场实现零售额103912万元,同比增长15.5%;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8969万元,同比增长14.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0643万元,增长14.9%;餐饮业零售额29823万元,增长16.5%;其他行业零售额2415万元,增长12.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商品零售额19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