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业 金融形势稳定,金融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加。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5.28亿元,比年初增加4.8亿元,增长15.7%;其中,企业存款6.39亿元,增加0.99亿元,增长18.3%;储蓄存款28.89亿元,增加3.8亿元,增长15.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88亿元,比年初增加1.74亿元,增长11.5%。 二、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10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年内新增自营出口企业5家,到年底,自营出口企业总数已达到24家。 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签约投资项目102项,协议投资达到13.64亿元,已到位资金6.5亿元,其中:外资到位资金10万美元。板桥工业园区建设平台效应日益突显,现已引进企业116家,总投资额达到7.3亿元,投资上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余家。四川的新希望集团、巨鑫集团,浙江的中原集团,上海的华盛集团,重庆的都成集团等一批企业都已签约,正在积极准备开工。 三、社会事业 科技 坚持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年,重点实施了19项农业科技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32项次,新发展科技示范户3500户,42个科普示范基地完善示范功能,实施“金桥工程”项目11项。企业强化新产品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全县企业今年开发新产品超过50个。 教育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至年末,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73所,在校学生12.1万人。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53人;普通初中43所(含6所高完中),在校学生4.5万人;职业中学2所(有2个单位办有职教班),在校学生3333人;小学240所(有2个教学点),在校学生6万人;幼儿园86所,在园幼儿1.25万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65人。普通中学招生1.36万人,毕业1.41万人。小学招生8145人,毕业11891人。普通中学与普通小学的专任教师总数达5357名,比上年减少271名。 “两基、普实”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县今年中学的毛入学率为98.4%,较上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小学的入学率达100%,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做到了就近入学。初中流失率为0.61%,比上年减少1.87个百分点;小学流失率0.72%。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班毕业率为100%。教育基础建设投入加大,全年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达10056平方米;新建荣昌初级中学,并于2003年9月1日按期招生开学。 积极发展多元办学,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至年末,全县共有2所民办初中,在校学生1143人;1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136人;72所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804人。 文化 文化、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年内成功地举办了元旦、春节期间的《荣昌风情》、迎春文艺晚会、广场篝火晚会、广场舞会、龙舞拜年、新春谜语有奖竞猜等系列文化活动;非典慰问演出及抗非典总结表彰会文艺演出;“长城杯”老年、青年卡拉OK赛;庆八·一“鱼水情”拥军文艺演出和庆国庆文艺演出等。县图书馆建起了具有35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藏书量达8万册。广播电视工作成绩显著,年内采编制作专题片40多部,电视新闻127期,采用稿件1071件,广播稿件2317件。全年,《荣昌报》共出版144期(10年共出版报纸1388期),其中:出彩报58期(民生周刊48期);新经济半月刊20期。 卫生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到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0个(不含红十字会和畜牧学院,下同),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1509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225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26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新建自来水站3处,扩网供水8处,水泵供水310处,解决了12800人用水。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完成四苗和乙肝疫苗接种174521人次,其报告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9.70%、脊灰疫苗99.53%、百白破三联疫苗99.79%、麻疹疫苗99.66%、乙肝疫苗96.99%。完成了9岁至14岁儿童麻苗普种10万人次。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民动员,群防群控,抽调了437人在16路口设立了检查站,对109.4万人次进行了检查,对14.48万车次进行了消毒,登记、管理返荣来荣人员1.15万人,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实现了我县非典“零目标”,守住了重庆的西大门。 体育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体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举办了庆“三八”集体奔小康接力赛、迎国庆“财税”杯篮球比赛、荣昌县老年人拳剑表演赛、重庆市第一届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荣昌县“社保杯”、“银税杯”、“永荣杯”门球比赛等。体育健儿参加了巴黎国际摔跤比赛,获金牌2枚;参加市第一届运动和市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共取得金牌16枚,银牌15枚,铜牌12枚的好成绩,并打破6项市记录。重庆市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上,我县农民体育健儿获金牌1枚、铜牌1枚,代表团获团体总分三等奖,并获组织参赛奖和二项道德风尚奖。 社会福利与救助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帮助4201户,14269人度过了春荒和夏荒;恢复重建659户,2003人,1925间住房;救济灾民290户、650人。符合五保条件3541人,其中已落实五保待遇的1971人。全县有25所敬老院,入住五保老人427人,年平均供养经费1736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2003年,全县共有8551户16241人享受低保,年累计发放低保金13674981元,人月均达84.2元。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据公安局户籍人口统计:到年末,全县总人口为81.33万人,其中:男性41.96万人,女性39.37万人。非农业人口15.43万人,农业人口65.9万人。当年出生人口8411人,其中男性4299人,女性4112人,人口出生率为10.4‰。当年死亡4560人,死亡率为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全年共迁入8364人,迁出10435人。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3年,全县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9046元,较上年增加1308元,增长16.9%。城镇居民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年收入9310元,未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1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88元,增加138元,未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527元,增长4.7%;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45台,电话机38台,移动电话机15台;人均住房面积29.05平方米,增加1.88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