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出****货值130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39%;实现自营出口470.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4%。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1-12月,全县引进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46个,其中工业项目 30 个,协议资金15.5 亿元,到位资金5.4亿元(不含向上级争取的政策性资金)。引进了春兴胜科、二麟机械、采阳农业、刚毅机械、山象胶业、崇良塑料、蜂蜜加工等项目。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事业投资力度加大,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交通建设总投资9300万元,完成通乡沥青公路改造110公里,村道锶渣公路改造100公里。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586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9.23%;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9909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7.83%。 邮电业务稳步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961万元,比上年增长25.7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07万元,比上年增长27.95%;电信业务总量16654万元,比上年增长25.8%。 旅游业面临新机遇,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4.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5%,实现旅游总收入60311万元,增长10.8%.其中,接待国际游客122.25万人次,增长10.47%;接待海外游客11.86万人,增长10.80%,旅游创汇收入6402万美元,增长17.4%。 七、财政、金融 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收入32341万元,比上年增长51.63%,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25851万元,增长43.56%。全年工商税收总额达到25393万元,比上年增长8.7%。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5480万元,比上年增长40.82%,其中一般性财政支出67831万元,增长36.19%。教育事业支出14336万元,增长32.94%。社会保障补助3419万元,增长1.3倍。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持续增加,达到47581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2.4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5579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2.32%。本外币贷款余额170670万元,比上年末增长5.38%。 八、城市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南环二路棠香段已具雏形,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7.2平方公里,集聚城镇人口23.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0.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五星华府、香榭雅筑等房地产项目开发加快,市民居住品质进一步提升。全年城建完成投资10亿余元,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5亿元,增长49.5%,新建房屋55万平方米,竣工41万平方米,累计销售商品房33万平方米,城区商品住房均价达到1120元/平方米,保持在合理区间。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两基普实”巩固提高,“普九”债务全部偿还,改造新建中小学危房1.8万㎡,多年积累的中小学D类危房全部改造排除。初升高比例提高到75%,高考总体上线率达75.2%。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除全县10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2600余万元,发放各类补助270多万元。农村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建设居全国前列,万册数字图书馆建成使用。优质学校创建进展顺利,大足二中、职教中心新校区和大足一中教学楼竣工使用。 全县共有学校300所,普通中学校33所,小学265所。全县普通中小学校共招生33383人、在校生143847人、毕业生35868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4.43%、-2.59%和8.08%;普通中学招生21614人、在校生59707人、毕业生18991人;小学招生7643人、在校生64869人、毕业生1504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2006年全县科技示范户共1000户,示范面积达3650亩,辐射带动了农户10万余户。其中:示范区水稻平均亩产达550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增长11.5%,亩平生产成本下降40元,全县共增收节支达150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艺术中心、3个乡镇文化站建设竣工。文化市场整治成效明显,“反盗版百日行动”代表重庆市通过国家验收。有线电视用户达7.7万户,综合覆盖率达56%,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实施。 全县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完成18个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加强免疫工作,儿童免费“四苗”接种率超过97%,乙肝疫苗接种率超过95%,免费治疗结核病人580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 1316张,比上年增长2.81%。卫生技术人员151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64人,注册护士260人。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县中老年门球队荣获全国冠军。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31705人,比上年增加31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5531人,增加4963人,城镇化率达到30.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县人口出生率为6.8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0:107,人口死亡率为5.16‰,分别比上年上升2.56和1.6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1.73‰,比上年上升0.93个千分点。 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不断增长,达到13919元,比上年增加1257元,增长9.93%。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达9699.95元,比上年增加1043.71元,增长12.1%,可支配收入达到9183.49元,增长10.2%。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为5946.64元、730.63元、382.03元、2640.65元,分别增长 13.7%、12.0%、90.3%、2.6%。 受干旱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减缓,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29元,比上年增加47元,增长1.3%。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五大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我县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650个,指导城镇失业人员和下岗失业职工就业26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1%。 全县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806人,征收基本养老保险费7412.8万元,8833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基本养老金6714.1万元,发放死亡待遇71.1万元;养老金支付率达到100%。 医疗保险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县参保单位372户,人数26062人,征收各项医疗保险费2809.53万元,其中基本医疗保险费2091.12万元。住院医保病人3308人次,支出各项医疗保险费2619.19万元。基本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医疗待遇和基金的收支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