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重庆市大足县统计局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4044万元,比上年增长15.8%。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全年实现交通建设总投资6200万元,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投资1000万元完成石宝路、中唐路、大荣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并完成12.8公里的龙(水)花(桥)公路建设,现已竣工投入使用;二是投资4500万元完成乡村公路建设130公里,其中改造通乡沥青路80公里、村道锶渣公路50公里;三是全面完成站点建设、农村客运通行和“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编制等工作;四是渝大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并已提前进入预可研等项目准备阶段。全县拥有汽车2509辆,比上年增加124辆,增长5.2%,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5276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3.77%;公路货物周转量2252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7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076万元,比上年增长14.3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38万元,比上年增长20.6%。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92642户,比上年增长0.14%;小灵通用户达17725户,比上年增长30.21%;移动电话用户达117894户,年内新增用户15594户,比上年增长15.24%;全县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9.0%。信息网络建设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网络运行良好。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6208万元,同比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32381万元,同比增长17.3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329万元,比上年增长32.17%。实际入库工商税收23360万元,同比增长12.0%。全年地方财政支出53602万元,比上年增长18.00%。其中,基本建设支出420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01%;教育支出10784万元,增长12.8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2406万元,同比增长30.19%;农业支出3039万元,同比增长5.67%。

金融存款快速增长,金融信贷保持平稳。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23275万元,比年初增加67256万元,增长18.89%,其中:企业存款77899万元,增加20960万元,增长36.81%;储蓄存款343276万元,增加50154万元,增长17.1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1964万元,比年初增加8945万元,增长5.85%。

七、社会事业

科教事业投入加大。科技教育城全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推坡平场、管网管线拆迁及“三通一平”工作。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投资1600万元(其中,国债265万元,市级危改资金150万元), 已拆除危房17914平方米,已竣工17所学校危房(其中续建项目2个,新开工项目15个),新建竣工21920平方米。

年末,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31所,在校学生147664人,招收学生29174人,输送合格毕业生33187人。其中:普通中学33所,在校学生59068人,毕业学生16763人,共招收19199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4344人,毕业学生1362人,招收2481人;共有小学296所,在校学生72920人,毕业学生15062人,招收7494人;幼儿园193所(含私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332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7102名,比上年增加376名,增长5.59%。

文化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有文化站25个,县图书馆1个,并建起了电子阅览室,藏书量达9.1万册,文化专职工作人员64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日趋活跃,网吧等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影像、出版物市场不断规范。广播电视工作成绩显著,有线电视用户达68924户,同比增长16.56%,电视广播覆盖率达95%。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全部完工,县疾控中心综合楼全部完工,基本上可投入使用。7个乡镇卫生院主体工程已完工。到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5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1280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1619人,同比减少0.49%,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12人,同比减少0.6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稳步推进,全县乡村医生达612人。

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县收养单位24个,年末在园人数631人;拥有社会收养床位741张。全年发放国有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4307万元,失业职工失业救济金291.2万元,确保了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完善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2005年12月底,全县有5359户、8497人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有63559户、99649人次享受低保待遇,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06万元。全县低保工作已实现全员覆盖、应保尽保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67%,培训农村劳动力9946人,转移就业9353人,就业率达94%,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231人。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5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92.85万人,其中:男性49.26万人,女性43.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5万人,农业人口76.79万人。当年新上户口8533人,死亡消户口3270人;当年新出生人口4013人,人口出生率为4.33‰,当年死亡3270人,死亡率为3.53‰,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32.73元,同比增长10%,人均居住面积23.42平方米;全县全部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643元,较上年增加1581元,增长14.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83元,增加365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456元,增长12.98%;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69台,电话机61部,移动电话45部;人均住房面积34.41平方米,增长0.12%。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人均GDP按常驻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