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6051万元,比上年增长14.3%。 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不断增强。交通建设力度空前,投资总额达1.5亿元,比去年增长36.4%;硬化出境公路(二级公路)4条62公里,通乡油路24条90公里,通村锶渣路59条60公里,幅射面积1288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达46.5万人,均创历史新高。全县拥有民用汽车2385辆,比上年增加327辆,增长15.89%,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4262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4.74%;公路货物周转量2191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0.14%。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289万元,比上年增长20.5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24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92512户,比上年增长4.28%;小灵通用户达13613户,比上年增长18.5%;移动电话用户达102300户,年内新增用户21600户,比上年增长26.77%;全县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9.0%。信息网络建设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网络运行良好。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0225万元,同比增长14%,一般预算收入27587万元,同比增长4.8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138万元,比上年增长16.14%。实际入库工商税收20791万元,同比增长9.57%。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5356万元,比上年增长32.7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240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2.11%;教育支出9553万元,增长20.8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1848万元,同比增长13.44%;农业支出2876万元,同比增长12.04%。 金融形势稳定,金融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加。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55584万元,比年初增加61280万元,增长20.82%,其中:企业存款56939万元,增加14680万元,增长34.74%;储蓄存款292687万元,增加44641万元,增长18.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3019万元,比年初增加2026万元,增长1.34%。 七、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两基、普实”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2%;教育基础建设投入加大,引进无偿资金60余万元建设村小2所,多方筹资改造中小学危房17326平方米。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高中教育不断扩大,“校校通”网络优势进一步发挥,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初升高比例提高13.7个百分点。多元化办学路子进一步拓宽,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建成股份制学校3所,发展从事幼教、中小学、高中教育的民办学校299所;职业学校、技术培训中心、农广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培养出一批懂科技、懂市场、能带领农民致富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年末,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53所,在校学生144514人。其中:普通中学44所,在校学生59085人,毕业学生15729人,共招收19612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3679人,毕业学生1324人,招收2435人;共有小学326所,在校学生81750人,毕业学生15947人,招收8687人;幼儿园163所(含私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906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6726名,比上年增加70名,增长1.05%。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6.8年上升到2004年的7.4年。 文化、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县有文化站24个,县图书馆1个,并建起了电子阅览室,藏书量达8万册,文化专职工作人员64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日趋活跃,网吧等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影像、出版物市场不断规范。广播电视工作成绩显著,卫星地面接受站达到12个,电视用户达59117户,同比增长7.03%,电视广播覆盖率达95%。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综合楼、传染病区、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县医院医技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全县抗击高致病禽流感取得重大胜利,实现清洁无疫;艾滋病防治工作全面开展,地方性传染病得到有效遏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建立。到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5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1280张,同比增长12.38%;卫生机构人员总数1627人,同比增长5.72%,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22人,同比增长17.8%。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稳步推进,全县乡村医生达617人。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救灾救济工作及时有效,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有敬老院30所,入住624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累计发放低保资金782万元,共有5268户、8199人受益。全年共有5853户农村家庭,11179人得到定期救济。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消除83户岩洞窝棚户,4200名农村人口实现温饱。全年完成24个街镇乡社会保障服务大厅建设,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新增就业人员43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7万人。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4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92.48万人,其中:男性49.05万人,女性43.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27万人,农业人口77.21万人。当年出生人口6723人,人口出生率为7.26‰。当年死亡7226人,死亡率为7.80‰,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4‰。全县的常住人口为75.77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0.8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7.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4.92万人,占72.5%。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4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78元,同比增长11.0%,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2.2平方米;全县全部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898元,较上年增加2037元,增长2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8元,增加366元,比上年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174元,增长21.7%;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57台,电话机52台,移动电话44部;人均住房面积34.37平方米。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人均GDP按常驻人口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