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邮政、电信、移动公司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023万元,比上年增长13.0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9713万元,增长12.3%。新增本地固定电话用户4217户,累计达到85575户,比上年同期增长5.18%。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5200户,累计达到71700户,同比增长54.19%。新建机站和光纤直放站17个,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5%以上。全面完成网络覆盖工程,全县22个街镇乡普及宽带业务,互联网接入二期工程完成投资110多万元。 旅游业遭遇“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降幅较大。全年景区景点共接待国内旅游者48.3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53.0%;其中接待海外旅客1.0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86.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622万元,比上年下降 50.3%。 七、消费与外贸 消费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301万元,按新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县级消费品零售额47416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01885万元,比上年增长10.04%。宏声文化广场二期工程、大足商城基本竣工,龙水五金旅游城二期工程、西部金属交易城、龙岗商业步行街建设进展顺利。 2003年是县委、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年”,全年共引进外来投资企业50家,协议引进资金12.6亿元;到位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长30.0 %。其中引进规模以上工业项目17个、资金5.6亿元。 出口总额增速较快,发展趋势良好。全年外贸出口企业和三资企业自营出口33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8%;实现出****货值13631元,比上年增长4.4%。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克服诸多减收困难,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全县辖区内财政总收入实现2738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4%,其中,县级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3895万元,同口径增长13.5%。全年工商税收完成18976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3442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3%。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截至2003年底,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94304万元,比年初增长23.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8046万元,比年初增长22.7%;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0993万元,比年初增长8.3%。 九、教育 全县教育事业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为核心,以巩固“两基”“普实”成果为重点,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003年,全县拥有中小学校396所,在校学生162810人,比上年增长6.49%;招收学生35139人,比上年增长8.63%;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学生34714人,比上年增长6.34%。全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2607人,比上年增长37.86%;招收学生1467人,比上年增长28.77%;为全县输送合格毕业学生563人,比上年增长30.2%。全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56984人,比上年增长7.48%;招收学生21489人,比上年增长15.08%;毕业学生15941人,增长5.55%。全县有小学342所,在校学生89890人,招收学生12183人,毕业学生182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完成项目14个,投资853万元,改造中小学D类危房12326平方米。“校校通”网络在全县教育系统广泛运用,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文化、卫生 文化、体育、广电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县文化设施不断改善,特色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成功举办全国男篮青年联赛等重大赛事,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全面整合,数字电视成功开通;24个街镇乡全部开通光纤电视,80个村铺设了光纤,转播节目达29套;新增有线电视用户4200户,全县累计有线电视用户64005户,有限电视覆盖率达95%;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6%。大足石壁文化广场进展顺利,广电大夏正在加紧建设,艺术中心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卫生工作以农村卫生为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紧紧围绕逐步建立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办法,使全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45个,拥有床位1139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458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660人,注册护士262人。县人民医院医技大楼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县中医院改造工程、县二院业务大楼装修工程全面完成,全县人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年退耕还林6万亩,发放补助粮607.3万公斤;绿化荒山2.2万亩;四旁植树280万株,南北山生态工程完成封育面积9157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4.96%。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公倾。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3年,环境保护投资99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赖溪河(县城段)整治累计完成堡坎8255米,绿化66922.6米,完成总工程量的80%;总投资9026万元、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城区污水处理厂和总投资5300万元、日处理184吨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已开工建设。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顺利通过市级验收。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927192人,比上年增长0.16%。其中城镇人口220307人,城镇化率为24.28%,比上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6.16‰,死亡率5.9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2元,分别增长11.5%、5.3%。六大民心工程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帮助指导2610名城镇和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就业,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万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试点县。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消除93户岩洞窝棚户,解决了4000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 就业人员有所增加。2003年,全县在岗职工人员为29164人,比上年增长1.03%,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8607万元,同比增长14.8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863元,比上年增长13.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截至2003年底,共有社会收养单位32个,社会福利收养单位床位1249张;全县享受低保人数7858人,占非农业人口的5.33%,做到了应保尽保。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日趋完善,参保人数达13358人。全年发放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010万元,发放率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