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商品住宅购销两旺。2002年我县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395057平方米,竣工面积198081平方米,累计销售商品住宅面积202057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43%、34.43%和81.49%。 四、城镇建设 全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埔装道路面积46.28万平方米,公共区绿地面积98.4公顷,同比增长1.34倍。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3.41公顷,同比增长1.62倍。公园面积增加到51.4公顷,同比增长31.7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36.16公里,供水管道长度达176公里,用水户数达4.4万户。2002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4%。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县城正向园林城市目标迈进。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市场竞争活跃,行业管理加强,运作进一步规范,投资巨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2002年公路总里程达到2258公里,公路密度达1.62公里/平方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1696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0.9%;旅客周转量36257万人公里,同比增长9.4%。 概算投资总额8000万元的大安公路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的70%;大荣公路已完成1200万元投资,占总投资的20%。 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全县新建乡村公路59.2公里,乡村公路达到1691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通公路的村达到498个,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 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02年全县邮政、电信、移动业务总收入达12800万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104万元。其中:函件157万件,同比增长57%;包件2万件,同比增长47.05%;汇票4.6万张,同比增长58.6%。邮路总长度331公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1183公里。全年新增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5500部,累计达到77239部;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4837户,累计达到46500户,增长46.86%。 大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我县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对外宣传促销,去年来足旅游观光的人数大幅上升,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年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人103.01万人,同比增长33.57%。其中:国内游客95.51万人,同比增长32.51%;海外游客人数为7.5万人,同比增长61.29%;实现旅游总收入为39500万元,同比增长29.08%;其中旅游直接收入为9020万元,同比增长29.92%。 六、消费市场和外贸 人民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192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10万元,增长10.8%,占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22%;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82万元,增长14.22%,占全县的32.7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75990万元,增长14.6%,占全县的661.68%;餐饮业实现19915万元,增长19.60%,占全县的16.16%;其他行业实现27288万元,占全县的22.15%。全年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224580万元,同比增长17.66%。 对外贸易稳定。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额180.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 七、财政和金融 全县财政工作坚持强化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广辟财源,确保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4182万元,同比增长23.54%;其中:县内财政收入13853万元,同比增长(同口径)30.65%;工商税收完成16593万元,同比增长15.18%;农业四税完成3357万元,同比增长103.7 %。财政支出完成31719万元,同比增长21.57%; 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8936万元,同比增长23.79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2223万元,同比增长23.40%;金融机构贷款152742万元,同比增长11.55 %。 全年保险费收入4512万元,同比增长48.23%。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661万元,;人寿保险收入2851万元,增长78.19%。全年保险已决赔款额为1232万元,比上年减少1.68%。 八、广电、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全县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文体广播电视工作人员达到199人,建成卫星地面接受站16个,投资1700万元建成贯通全县32个乡镇有线电视光纤网络主干线,有线电视用户累计达6.83万户,入户率达25%以上,比上年增长五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投资570万元建成了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使集团用户光纤接入点达204个;全县拥有图书馆一个,馆藏图书8.8万册。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全县,全县教育战线继续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办学,涌现出了北山学校、新华学校等一批颇具实力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全县共有各类学校752所,共招收普通中小学学生31666人,比上年减少6.56%;毕业学生42053人,比上年增长7.56%;拥有在校中小学生168835人,比上年减少2.17%。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 全县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我县卫生事业以农村初保工作为龙头,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健康,维护了社会稳定。紧紧抓住乡镇撤并机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造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累计达到32个,总建筑面积27800平方米,投入资金1112万元,县医院影像大楼、县防站办公楼建成,县医院门诊大楼和妇幼保健院迁建进入实施阶段,县二院业务大楼正加紧施工。在医疗机构内部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狠抓预防保健工作,促进农村卫生初级保健平稳发展,农村改水受益2.42万人,新增三坑式厕所、沼气厕所3419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5%,全县传染病发病率161/10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狂犬病连续9年无病历报告,妇女、儿童保健工作达到“两纲”要求,被评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县。2002年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个,拥有床位1211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59人,其中医生750人,护师、护士284人。 九、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力度加大。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达8012万元,同比增长17.48%。污水处理量达到55万吨,同比增长18.53%。龙岗、宝顶、龙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十、人民生活 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中心228人,出中心310人,其中再就业140人。帮助指导城镇失业人员2624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3%。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2年全县在岗职工年末人数达28866人,新增在岗人员4311人,同比增长17.56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4748万元,同比增长28.4%;人均工资8781元,比上年增长13.95%。全年城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5元,比上年增长12.6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3482.89元,同比增长12.06%,人均纯收入为2613元,比上年增长5.2%。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132元,比上年增长2.95%;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102元,比上年增长16.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70元,比上年减少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