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重庆市黔江区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物价和旅游

2003年,消费品市场因非典影响一度波动较大,全年呈平稳增长态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城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02亿元,增长9.5%;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13亿元,增长5.8%。餐饮业增长较快,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4亿元,增长10.5%,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快2.4个百分点。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2.64亿元,增长8.2%。

市场建设和市场培育加快,住房、汽车和教育等消费热点开始升温。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8亿元,增长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6.8%。建成武陵山家居市场和一批重点集镇农贸市场,引进新大兴集团依蝶购物中心、陶然居等一批名企业连锁店,新的商业业态正在形成。商品房销售继续保持较好势头,全年实际销售商品房2.81万平方米,预售0.55万平方米,汽车和教育等消费热点开始升温,带动全区消费市场日趋活跃。

市场物价小幅下降。全年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3%,其中非食品价格指数96.4%,服务价格指数97.4%。在消费价格指数中,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9%,食品类上涨1.5%,居住类下降0.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4.4%,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4.6%,衣着类下降8.6%。

旅游业快速发展。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旅游发展日益升温。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3%,旅游总收入0.48亿元,增长53.3%。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0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6亿元,达到6.18亿元,比上年增收1.16亿元,增长23.1%。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4.44亿元,增长23.3%;地方财政收入1.74亿元,增长22.7%。

财政支出小幅扩张,结构优化。全年财政总支出6.91亿元,比上年增支0.36亿元,增长5.5%。在保持对基础建设支持的同时,加大了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全年基本建设支出1.87亿元,下降1.4%;教育事业费支出0.8亿元,增长1.4%;卫生事业费支出0.26亿元,增长18.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0.15亿元,增长40.8%。

金融业运行平稳,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0.65亿元,比上年增加2.62亿元,增长14.6%;各项贷款余额为27.82亿元,增加3.59亿元,增长18.6%;金融机构全年累计现金收入73.46亿元,现金支出7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8.6%,收支相抵后净投放现金1.14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80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880万元。保险赔付金额达1142万元,下降15.9%,其中财产险赔付890万元,人身险赔付252万元。

七、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13元,比上年增加1413元,增长23.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632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562元,其中用于食品的支出1751元,占31.5%;用于教育文化及娱乐方面的支出607元,占10.9%;用于居住类支出846元,占15.2%。与上年比较,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及居住支出比重上升。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16元,比上年增加136元,增长8.6%,是新区建立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农民收入构成看,人均工资性纯收入522元,增加26元,增长5.2%;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079元,增加90元,增长9.1%;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3元,减少3元;人均转移性纯收入102元,增加23元。全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79元,比上年增加203元,增长14.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02元,增加47元,增长3%。农民家庭耐用物品拥有量增加,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已达77台,其中彩电42台。

七、教育和科技

“科教兴黔”战略逐步推进,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区有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0所,职业中学3所,小学243所,特殊教育(聋人)学校1所;全区专任教师数为0.38万人,其中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数为0.37万人,比上年增加0.01万人;在校学生8.37万人,其中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8.37万人,增加0.39万人。2003年高考升学再创佳绩,全区1228人参加高考,被全国各类大学录取1106人,升学率达90.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7个百分点,居周边区县之首。

教育信息化取得突破,教育科研水平日益提高。2003年6月,教育部批准我区为全国现代教育项目综合试验区。全年新增了25个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收视点,为70所村小配备了光盘播放系统,全区共101所中小学建起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点。建立完善了10个区级教育实验基地,及时跟踪全市、全国教育新动态,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大胆推广应用优秀科研成果、改革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扎实开展新课改实验,成效显著。

科学事业和技术研发取得进展。2003年,全区向市科委申报5个项目,己立项4项,其中“黔江网络培训中心”已纳入国家863计划,目前设备己投入正常使用。全年编制区级科技项目22项,启动实施20项,其中成果推广应用12项,攻关项目6项,软科学项目4项,“地牯牛产业化综合技术研究”、“烟叶烘烤自动温控湿控技术试验推广”两个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项目进展良好。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3年末,全区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40座,广播覆盖率为94.5%,电视覆盖率为95.1%,30个街道办事处、镇、乡所在地都能收到城区光纤电视信号,有40%的行政村能收看光纤电视节目。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8万册。《黔江日报》发行量稳中有升,并在报纸的版面、内容、质量向高层次迈进,全年有12件作品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报新闻奖。

文艺创作成果斐然。黔江电视台摄制的电视散文《大树下的春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荣获全国百家电视台节目展铜奖,并被辑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电视散文精品集。我区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啊,沉香木》获2003重庆市政府奖,中篇小说《远寨》、诗歌《花朵还末走到秋天》、散文《拜师》获2003重庆市政府提名奖。

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37个,卫生技术人员105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404人,全区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46张。疾病控制成绩显著,非典防治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妇幼保健成效巩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上年的64.4%提高到67.4%,孕产妇死亡率从85.5/10万下降到6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7‰下降到20.1‰,均达到或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医疗得到加强,全区现有村级医疗点217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31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全区13.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了18个乡镇。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继续实施,受益人口达2.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