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黔江区统计局 2004年2月19日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速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实施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呈现新的活力,地方投资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再创新高,金融运行平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初步统计,200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3.17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20.6:49.8:29.6调整为19.5:51.6:28.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快速,全年实现增加值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3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够快,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城镇化进程较慢,产业竞争力不强,城镇就业压力大,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难。 一、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恢复性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调减,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4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8万公顷,下降4.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85万公顷,增长15.1%,粮经作物比例由上年的72.1:27.9调整为69.5:30.5。全年粮食总产量23.82万吨,增长3.4%;油料产量1.24万吨,增长22.4%;烤烟产量0.88万吨,增长31.4%;水果产量2.7万吨,增长5.2%。 畜牧业稳步发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牲畜品种改良,随着畜产品市场价格上扬,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全年肉类总产量3.53万吨,增长2.1%,肉猪出栏45.8万头,增长1.6%。年末生猪存栏35.5万头,牛存栏8.02万头,羊存栏4.85万只。 农业产业化取得突破。目前全区已初步建成农产品加工、收购、流通型龙头企业17家,其中市级2家,区级4家,带动了烤烟、茶叶、蚕桑、中药材、特菜等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和发展。全年种植烤烟8.9万亩,种烟户1.6万户,桑园面积3.84万亩,种植地牯牛0.9万亩,种植药材1.2万亩。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作用突出。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2%,提高5.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5.3亿元,增长2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14.44亿元,增长23%,按可比价格计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2%。 新产品开发力度大,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时代魅力”、“时代珍品”朝天门香烟和“蓬江”牌特级牛肉脯等新产品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占总产值的50%。全年生产卷烟24.24万箱,增长9%,其中一、二、三类卷烟增长76.2%,四类及以下卷烟下降23.2%,一、二、三类卷烟所占比例由上年的32.4%提高到52.4%,提高20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亿元,增长24.2%;工业产销率为99.2%,与上年持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4.7,提高2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计算提高9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9.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7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70.2%;企业亏损面为17.6%,下降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89.2%。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3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6.1%。 三、固定资产投资 地方投资增势强劲。2003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渝怀铁路黔江段完成投资4.86亿元,减少1.73亿元,下降26.2%,剔除渝怀铁路建设后全区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5.6亿元,增长34.6%。从投资种类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6.53亿元,增长8.4%;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44亿元,下降11.9%;房地产开发实现高速增长,完成投资1.4亿元,增长110.4%,房地产业正在成为我区新的投资热点。从行业投资看,工业完成投资3.96亿元,增长129.4%;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0.71亿元,增长260.1%;交通邮电业完成投资10.12亿元,下降13.8%。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了对支柱产业的投资,推进了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下降,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6.81亿元,下降0.4%;民间投资完成3.66亿元,增长1.8倍。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区39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48.3%,舟白电站、太极水库、正阳供水厂、新城区开发等16个项目实现开工,“2小时黔江”、城市防洪、农网二期、农村能源等18个续建项目顺利推进,“8小时重庆”黔江段、联通CDMA三四期、电话双通、污水处理厂等9个项目完工或基本完工。渝长高速公路黔江段、阿蓬江水电开发、城网改造、世行贷款城镇化基础设施等33个重大前期项目进展良好,其中10个项目获市计委可研审批,12个项目进入国家、市有关部门审批程序。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签约协议项目35个,协议引进资金14.7亿元,实施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1.63亿元,增长30.3%。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交通运输业受非典的影响较大,全年客运量、货运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3年,全区完成客运量1040万人,比上年下降2.7%,货运量252.9万吨,下降24.6%;完成旅客周转量36900万人公里,增长2.7%,货物周转量8507万吨公里,下降13.4%。 邮电通讯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374万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邮政业务量完成1191万元,增长12.9%;电信业务量完成8183万元,增长24.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总数达59075部(含小灵通),增长14.5%,其中市内电话32503部(含小灵通),增长12.4%;农村电话26572部,增长17.1%。互联网发展快速,年末全区有互联网用户3219户,其中ADSL和光纤接入宽带用户2139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