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高台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9 张掖市高台县统计局

2002年是全县实施三大战略,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面对各种挑战和经济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突出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等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营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全县经济和社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生产效益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繁荣景象。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162亿元,比上年增长9.08%。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182亿元,增长6.3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450亿元,增长13.8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30亿元,增长11.14%。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59∶25∶16调整为2002年的56∶27∶17,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67元,比上年增加458元,增长8.63%。

2002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二、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缺乏对县域经济的强劲拉动力;城乡企业资金缺乏和技术、人才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农民增收难度进一步增大;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二、农业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蔬菜、草畜、番茄、制种、酿酒葡萄五大主导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不断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粮食总产93589.3吨,比上年下降24.79%。其中小麦总产37605.29吨,比上年下降25.71%,玉米总产44282.70吨,比上年下降15.32%。但经济效益较好的制种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据统计,全县制种面积达到6.88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7.27万亩,种草达到3.14万亩,分别占总播面积的22.41%、56.23%和10.22%,全县粮经草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48∶47∶5调整为33∶56∶11。

林业生产在调整中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完成当年造林3.05万亩,比上年增加18.79%。全县实有森林面积55.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32%,比上年增加0.31个百分点。

坚持种草和养畜相结合,规模养殖有了新的发展。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8514.28吨,比上年增长11.37%,鲜鱼总产量达到335吨,比上年增长6.69%。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农业机械化进程在改革中进一步加快,为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85290千瓦,比上年增长4.33%。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32台,比上年下降5.04%;拥有小型拖拉机9719台,比上年下降3.0%;拥有农用运输车2705台,比上年增长8.63%,其中农用三轮车2443台,比上年增加10.64%。全县化肥施用量30312.70吨,比上年下降1.80%;使用农用地膜1887.19吨,比上年增长1.09倍。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9.65万亩,比上年减少0.14万亩,保灌面积27.96万亩,比上年减少0.06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效益明显提高。一年来,按照“明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要求,全县先后完成盐化公司、棉花公司、煤炭公司、桑大叔面业公司四户城市工业企业的改制,全县城乡企业改制率达到100%。随着产权明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明显回升。全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5924万元,比上年增长9.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513万元,比上年增长20.61%,完成销售收入17811万元,比上年增长38.88%。产品销售率达到96.1%,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与上年比,已整体扭亏为盈,实现利润53.5万元。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适销产品产量增长,长线产品随市场变化有所减少。

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县建筑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建筑企业达到11户,比上年增加4户。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7896万元,比上年增长33.27%;完成增加值5220万元,比上年增长23.9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3624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63%;

四、固定资产投资

积极贯彻中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大力支持农林水牧、交通、能源、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小康建设,取得较好效果。全年全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61万元,比上年增长20.09%。从投资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投资18808万元,比上年增长12.66%;城乡集体投资1253万元,比上年下降17.02%;城乡个体投资6636万元,比上年增加30.91%;其它投资4864万元,比上年增长61.65%。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7563万元,比上年增长44.60%;更新改造投资2802万元,比上年下降53.59%;房地产开发投资2046万元,比上年增长36.8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194万元,比上年增长9.35%;其他投资1956万元,比上年增长80.5倍。随着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和工业技改项目相继建成。其中黑河流域节水工程改建衬砌干支斗渠186公里;完成田间配套7万亩,高新节水2万亩,新打配套机井52眼,旧井更新30眼;人畜饮水工程新打机井16眼,修建水塔11座,埋设输水管道355公里,架设南华等6个乡镇的电视光缆100公里。与此同时,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小海子水库、盐石公路改造等工程建设都比较顺利,有效地改善了全县投资环境,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交通和信息产业

县交通运输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年末全县客货运输车辆达到706辆,比上年增长1.0%。其中货运车辆517辆,比上年增加2.78%;客运车辆123辆,与上年持平;出租车66辆,比上年下降9.59%。全县共完成货运周转量233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3%,完成客运周转量149.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0.9%。

信息产业做为基础产业在改革和调整中得到快速发展。全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6.22万元,比上年增长6.92%,订阅各类报刊杂志221.7万份,比上年减少0.21%。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信信息部门业务总收入达1713.22万元,比上年增长20.03%。年末全县拥有固定电话(包括小灵通)26049部,比上年增长29.29%。其中农村电话17140部,比上年增长37.26%。有各类移动电话4500部,比上年增长37.16%。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全县人民与外界的信息沟通,提高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