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陈仓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8 宝鸡市陈仓区统计局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奋力拚搏,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跻身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区,入选“辉煌‘十五’和谐陕西”经济增长最快县区之列。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1.77亿元(现行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2亿元,增长12.1%;第二产业增加值29.73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15.52亿元,增长12.4%。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6:57.4:30.0,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上升了2.1和1.8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753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785万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9.5%;财政支出20653万元,增长25.0%。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2%。

劳动就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区从业人员34.8万人,其中:职工 4.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年引进项目108个,实现合同引资17.2亿元,到位资金7.3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总量不大,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较差,竞争力不强: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愿望还有较大差距;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二、农    业

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好转。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年粮食总产量23.5万吨,比上年增产1.3%,其中:夏粮11.24万吨, 增产44.5%;秋粮9.5万吨,增产15.8%。大力发展优粮、优果、优菜等特色农业,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果品面积8.07万亩,总产量9.0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8.2万亩,产量8.5万吨。

畜牧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存栏大家畜8.49万头,生猪25.14万头,家禽254.54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4.3%、0.7%、18.9%,在大家畜中,奶牛的存栏量达到1.99万头,较上年增长18.5%。全年肉类总产量3.79万吨,比上年增长6.7%;奶产量5.08万吨,增长12.7%。完成畜牧业产值5.45亿元,增长12.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0.9%。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20.8%。

投资力度的加大,带动建筑业了快速发展。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28亿元,增长25.0%。年末有建筑企业15家,从业人员9263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下,加大投资力度,从而保证投资引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05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9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完成11.1亿元,比去上年增长27.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法士特锻造基地、科技工业园区、金帆铜业、育才三分厂、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当年共完成投资7.8亿元。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年引进项目108个,实现合同引资17.2亿元,到位资金7.3亿元。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年公路交通运输完成货运量280万吨,

货物周转量24200万吨公里,客运量50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500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1.7%、27.4%、24.7%、32.0%。

邮电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全区邮电通信业完成营业收入9423万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全区通信光缆总长度达到795公里,电缆2575公里。92%的行政村通上了电话。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达

11万户,电话入户率59%,移动电话用户达6.4万户,宽带网用户总量达到1995户。

六、国内贸易、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2005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增长16.0%;其中:零售业零售额为11.12亿元,增长15.4%;餐饮业零售额为3.38亿元,增长19.7%。

旅游业有了新的发展。全年接待游客85.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6.9%。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16亿元,比年初增加5.28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2.82亿元, 比年初增加4.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51亿元,剔除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造剥离不良贷款等因素,实际与去年基本持平。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29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941万元,增长8.0%,寿险保险费收入6353万元,增长10.9%。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两基”教育得到巩固提高,高中教育得到加强,虢镇中学创建为省级重点高中,教育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撤并了一批生源短缺,规模较小的学校。年未,全区拥有普通中学46所,在校学生49044人;小学300所,在校学生53887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广播电视网络不断扩展,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逐步规范。全区现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有广播电视台1座,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7%。全区新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8个;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134户,累计达到41472户。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卫生投入力度加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医疗救助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加强。年末

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3个,其中:医院14个,卫生院26个;卫生技术人员1182人,其中:执业医师329人, 执业助理医师196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389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先后举办了迎“五四”青年中长跑比赛、老年人运动会、区级机关运动会等一系列体育活动,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