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牟定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3185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交通运输业由于“非典”疫情影响增速有所减缓,全年完成增加值2579万元,增长5.9%。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756.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08.9公里;县乡公路507.4公里。个体私营运输业快速发展,承担了全县90%以上的营运量。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62万吨,货物周转量11481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19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147万人公里,受“非典”影响分别比上年下降9.8%和10%。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通信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95万元,比上年增长17.7%。年末固定电话达13490部(含小灵通),比上年增加1665部,增长14%。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5.8%上升到6.8%,移动电话达0.56万部,比上年增长28%。 六、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商业增加值5698万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4028万元,占67.6%,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68万元,增长10.5%。分地区看,县城零售额8627万元,增长8.3%;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6741万元,增长13.6%,农村消费市场有所回升。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2527万元,增长0.7%;集体经济零售额47万元,下降1.5倍(其主要原因是供销社系统和乡村集体商贸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所致);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9778万元,增长4.7%;其他经济零售额3016万元,增长5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193万元,增长37.8%;餐饮业零售额1457万元,增长27.1%;其他行业零售额1718万元,下降56.1%。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其他经济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8 ∶0.7 ∶67.2 ∶14.1,发展为16.4 ∶0.3 ∶63.7 ∶19.6,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83.3%,比上年上升了2%。 七、财政、金融、保险 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341万元,比上年增长7.5%;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5489万元,比上年增长19.6%。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33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701万元,增长13.4%;各项贷款余额35856万元,增长8%。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6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1%;支付各类赔款459万元,比上年下降42.6%。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944万元,其中金融业73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7.9%。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县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4194万元,比上年增长12%。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类学校119所,其中:小学103所,普通中学14所,高级中学2所(含职中1所);专任教师1820人,其中:小学1104人,普通中学643人,职业高级中学73人;在校学生26698人,其中:小学14869人,普通中学10920人,职业高级中学909人。小学在校学生有所下降,普通中学和职中上升。全县共有幼儿园9所(含民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3648人,在园幼儿比上年下降7.6%。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0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视机、家庭影院普及。“三月会”等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和群众文艺丰富多彩,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1.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 卫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4个(不含综合门诊部、所和个人诊所),其中医院11个(含乡镇卫生院);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6人,其中医生25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4人;有病床377张,其中医院36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81张。卫生改革不断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人民体质不断增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成效显著。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人口进入低速增长期。全年出生人口2477人,出生率12.4‰;死亡人口1469人,死亡率7.4‰;净增人口100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年末全县总人口199614人,其中:城镇(建制镇)人口47514人,占23.8%;乡村人口152100人,占76.2%。非农业人口16957人,占8.5%;男性人口102726人,占51.5%,男、女比例为106 ∶100(以女性为100)。全县共有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40776人,占总人口的20.4%;彝族人口40111人,占总人口20.1%。全县总户数为50648户,家庭规模为3.94人/户。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居民人均GDP3320元,比上年增加249元,增长8.1%。全县在岗职工的年人均工资达12792元,比上年增加2699元,增长26.7%,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13149元,增加2794元,增长27%。农民人均纯收入1728元,比上年增加78元,增长4.7%;全县人均有粮406公斤,其中农民人均有粮444公斤;人均有肉71.4公斤,比上年增加2.7公斤,增长3.9%;人均有禽蛋20.9公斤,比上年增加3.9公斤,增长22.9%;人均有水产品24.3公斤,比上年增加0.6公斤,增长2.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992元,比上年增加229元,增长13%。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水平2204元,其中:农业居民1890元,非农居民5638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3元、2元、279元,增长1.5%、0.1%和5.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3平方米,增加1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6平方米。全县有94个村(居)委会通了公路,95个村(居)委会通了电话,91个村(居)委会通了自来水。 社会保障及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6153名在岗职工和3388名离退休等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交纳保险金2016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资金1637万元,敬老院遍布全县8乡2镇,孤寡老人生活得到全面保障,较好地解决了下岗职工和退伍伤残军人的生活、就业。财政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1177万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19万元,分别增长123.3%和36%。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全县共有21425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交纳保险金725万元,发放养老金1.8万元。民政部门抚恤和福利救济支出667万元。地震等自然灾害救助403万元。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保障了城乡人民安居乐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