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开远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8 红河州开远市统计局

九、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稳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5156万元,比年初增加89427万元,增长18.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6342万元,比年初增长2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6544万元,比年初增长13.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37922万元,比年初增长27.5%。其中,短期贷款235548万元,比年初增长48.9%;中长期贷款198875万元,比年初增长9.1%。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12266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1%;现金支出1096379万元,增长12.2%;货币净回笼26280万元,比上年多回笼现金11019万元,增长72.2%。

保险业务继续扩大,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2006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9643万元,比上年增长36.9%;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2688万元,比上年增长12.7%。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推进。2006年,全市有中小学校145所,其中:小学128所,普通中学17所。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有教学点80个,有幼儿园10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0347人,比上年下降0.3%。其中,高中在校学生2651人,比上年增长14.6%;初中在校学生11947人,比上年下降4.9%;小学在校学生25749人,比上年增长0.7%。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424人,比上年增长19.6%;幼儿园在园幼儿6876人,比上年增长2.2%。适龄儿童入学率99.97%,毛入学率100.0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5.57%;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89%,毛入学率100.3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0.53%。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2006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2项,省级科技项目2项,州级科技项目3项,市级科技项目5项。17项科技成果获州、市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州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全年共受理专利咨询8项。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新的产业特色,文化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新的景象。2006年,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个,其中 :影剧院1个,文艺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2.3万册。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稳步推进,有卫星地面接收站164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和96.4%。有线电视用户达4.4万户,比上年增加0.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2.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成效显著,公共卫生体系得到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医疗市场整顿取得新的发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61个,其中:医院17个,门诊所(部)39个。有病床位1693张,比上年增长4.1%,每万人有医院病床64.5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45人,其中医生645人。每万人有卫生技术人员51.2人。建立了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共设置村医疗点52个,有乡村医生205人,村级卫生所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全市参合农民136068人,参合率达8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圆满完成了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开远赛区的各项赛事,成功举办了中泰业余足球友谊赛和首届“双拥杯”篮球赛。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积极开展。分别举办了元旦穿城赛、信鸽竞翔、摩托车、户外运动、街舞、健身舞等体育活动。

十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面山绿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文明生态村、乡和城市三级人居环境创建工程,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2006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3.3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13.3公顷,新封山育林面积1333.3公顷,零星(四旁)植树65.0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2.4%。全年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5439万元,比上年增长13.7%。2006年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市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十三、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取得成效。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262641人。其中,男性人口132456人,非农业人口104956人。人口出生率为11.6‰,人口死亡率为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劳动就业不断加强。2006年末,全市从业人数14.70万人,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33万人,增长1.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92万人,减少21.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43万人,增长9.7%。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29015人,比上年减少3.2%。为924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全年共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856个,安置失业下岗职工4870人,就业率达80%,年末登记失业率为4.1%。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有23862人,比上年增长5.3%,全年收缴养老保险金额12367万元,比上年增长31.0%,支付养老保险金额1166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138人,比上年增长3.1%,收缴医疗保险金额7057万元,比上年增长15.3%,支付医疗保险金额6480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有27806人,收缴失业保险金额1021万元。养老保险金和失业救济金发放率100达%。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城镇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使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惠。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589元,比上年增长19.7%;工资发放率(财政供养)10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2%,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增长6.3%。

注:

1、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建筑业为快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总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