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富宁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文化事业取得新进步,丰富多彩"送文化下乡"活动健康发展。全年共为群众演出116场,观众达116000人(次);送电影下乡放映1414场(含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和广场"三老"电话放映),观众达584360人(次);文化系统创作的《跳箩筐》、《抢绣球》节目荣获省第八届民运动会金牌;县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9万余册。 广播电视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为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006年富宁电视台共播放新闻1532条,其中被云南电视台采用35条,被文山州电视台采用246条,制作专题61部。全县年末电视光缆到乡(镇)10个,架设有线电视光缆总长250公里,比上年增加20公里;全县有线电视入网用户达18000户,比上年增加1000户。年末全县地面卫星接收站551个,比上年增加150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7%和92%。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卫生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县保健院业务综合楼、县医院传染科住院楼,完成洞波、郎恒和阿用卫生院门诊及住院综合楼建设。年末全县卫生机构20个,有病床298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20个。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0.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99人,比上年增加2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53人。全年无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和蔓延。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2006年共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398万元,比上年增长48.0%。烟尘排放量356吨,比上年下降 8.0%;工业粉尘230吨,比上年下降11.0%;工业二氧化硫1579吨,增长119.0%;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为70.5%,工业废气处理率 74%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2.0%,县城饮用水达标率100%。 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刑事案件立案602件,比上年减少62起,下降9.3%。发现受理治安案件119起,比上年减少70件,下降37.0%。逮捕、劳动教养、少年收容教养人数196人,比上年减少35人,下降15.5%。信访总量6373件,比上年减少21件,下降 0.4%,办结5312件,办结率达83.4%。 安全生产效果明显:2006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53起,比上年增加25起,增长89.29%;死亡22人,比上年减少18人,下降 60.0%;受伤16人,比上年减少11人,下降40.7%;直接经济损失66.01万元,比上年减少577.5万元,下降89.7%。其中:火灾事故4 起,死亡1人、受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19.5万元;道路交通事故48起,死亡19人、受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19.5万元;工矿商贸事故1起,死亡 2人、受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无特大群死群伤安全事故发生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内人口出生率为13.0‰;人口死亡率7.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9‰。全县年末常住人口39.39万人,比上年增加0.19万人,增长 0.48%,其中:城镇人口7.89万人,乡村人口3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0.07人,比上年增加0.12万人,占总人口的76.3%。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9元,比上年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803元,比上年增长11.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680元,比上年增长19.5%。城乡居民年末人均储蓄存款达2169元,比上年增长 19.6%。 扶贫开发进一步深入。2006年投入资金1700万元,建设54个整村推进脱贫奔小康及温饱示范村,完成危房改造361户,建成水池水窖46口,建成沼气池46口,架设人畜饮水管道65.02千米,铺设进村及村内道路75.56公里。改造厩舍1924间,改善了2285户1.19万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年末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标准,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为10.5万人,比2005年净减少1.9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25-927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8.5万人,比2005年净减少0.6万人。 社会保障事业整体推进。2006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342人,比上年增加103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12512人,增加1191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46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30.3万人,参合覆盖率达83.1%。 扎实推进民政救灾救济工作。年末全县共有敬老院6个,收养人数21人,比上年减少18人。2006年民政部门安排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26万元,救助低保户4909户,领取人数14487人。全年发放救灾物资230万元,救济5600户,25300人。实施农村和城镇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2006年发放救助金32.8万元,救助特困人员611人。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属统计部门的年快报数,今后若有变动以出版小年鉴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发布,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3、公报中涉及的相关指标由县统计局各专业和有关部门提供。 4、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常住人口、城镇人口使用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核定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