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富宁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全县经济总量快速增加,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得到提高,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20398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增幅分别高出全国4.5个百分点,全省3.3个百分点,全州1.7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州八县排名第二位。经济总量(GDP)在全州排名第四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293万元,比上年增长2.0%,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第二产业增加值72698万元,比上年增长28.7%,拉动全县经济(GDP)增长9.0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9%,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9928万元,比上年增长12.8%, 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5.8%,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770万元,比上年增长52.7%,拉动全县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990万元,比上年增长16.0%,拉动GDP增长5.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6%。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全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555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9018万元,比上年增长20.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5190元,比上年增加836元,增长19.2%,比全国少9625元,比全省少 3473元,比全州多69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0:31.2:34.8调整为29.6:35.6:34.8, 产业结构内部排序由上年的"三一二"调整为"二三一"(即农业由上年的第二位调整为第三位,第三产业由上年的第一位调整为第二位,第二产业由上年的第三位调整到第一位)。 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力度加快。据测算,2005年林、畜、矿、电实现总产值103344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林业实现总产值753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4.9%;畜牧业实现产值2956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1%;矿业实现总产值55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2.7%;电力工业实现总产值 10871万元,比上年增长67.8%。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2006年完成了县外贸公司的破产清算和洞波、田蓬、木央、谷拉及那能供销社的改制工作。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引进项目16个,比上年增加5个,协议投资总额7.77亿元,比上年增加3.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87亿元,比上年增加370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同比增加50万美元。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完成全县地方财政收入9018万元,比上年增长20.0%,增速比生产总值(GDP)快5.0个百分点。从生产效益来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051万元,比上年增长7.2%,实现利税总额6984万元,增长50.6%。实现增加值8434万元,比上年增长35.8%。 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县是农业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传统农业仍占主要地位,制约着农民增收;二是农资价格增幅过快,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四是农产品加工滞后,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大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业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五是工业仍以资源型、粗放管理、粗加工、低效益型企业,严重影响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对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仍需作更多努力;六是待业人员多,城镇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七是由于食品价格和燃料价格增长过快,对城乡居民低收入群体部份生活带来更多困难;八是我县经济增长仍属投资拉动型经济,项目发展后劲仍显不足,缺乏大项目拉动,经济增长难以维持强劲增长态势。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200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0.11万亩,比上年增长1.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3.96万亩,增长 8.2%。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3466万元,比上年增长2.4%。全年粮食总产量118611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稻谷60115吨,下降 0.2%;玉米40696吨,增长2.4%;油料34120吨,增长9.3%;蔬菜81834吨,增长2.9%;甘蔗52445吨,增长5.1%;生姜产量9447吨,增长19.3%;水果产量5939吨,下降1.7%;茶叶254吨,增长4.1%。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53817亩,其中:用材林4617亩,经济林46162亩,增长40.8%。森林覆盖率为40.0%,与上年持平。2006年末全县八角面积 30.63万亩;果园面积为4.1万亩。主要林产品有增有减,其中油桐籽产量2579吨,增长0.5%;油茶籽1540吨,增长2.2%;八角产量 1591吨,下降12.7%;核桃173吨,下降0.5%;板粟144吨,增长4.3%。全年林业实现总产值753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4.9%。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2006年,畜牧业完成总产值29569万元,比上年增长3.1%。全县肉类总产量25713吨,比上年增长 5.5%;其中:猪肉产量16951吨,增长6.2%;牛肉产量5894吨,增长5.2%;禽蛋产量543吨,增长1.5%;当年出栏肥猪23.84万头,增长6.8%;大牲畜出栏7.01万头,增长17.6%;生猪年末存栏33.5万头,增长0.8%;大牲畜年末存栏26.2万头,增长1.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35.4%。 渔业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渔业总产值完成633万元,增长19.6%;水产品产量528吨,增长9.1%。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9271万瓦特,比上年增长3.0%,其中:排灌动力机械142万瓦特,增长2.9%;碾米磨面机5363台,增长8.7%。农用运输车辆340辆,增长14.5%;全年农机化资金投入376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地方财政投入51万元,比上年增长5.8%;农民个人投入325万元,比上年增长2.2%。年末通电的行政村和自然村2721个,增长1.2%;农村用电量2542万度,增长3.9%;化肥施用量(折纯量)5251吨,增长11.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06年底,全县有小(二)型水库16座,总库容 352万立方米;2006年末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2.45万亩,比上年增加0.31万亩;水利工程供水能力922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4%。 乡镇企业保持健康发展。2006年乡镇企业总收入完成1564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实现总产值127370万元,增长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