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华宁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不断加强。2006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09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8所,完小75所,小学教学点9个,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县幼儿园1所,乡(镇)幼儿园12所。全县在校生34948人,其中:高中2653人,初中8007人,小学19072人,职中403人,幼儿园、学前班4813人。教职工2247人,其中在职职工2030人,临时工217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缀学率0.2%。4-6岁儿童入园率51.56%。初中毛入学率105.08%。初中缀学率2.15%。参加高考1213人,上线人数694人,高考上线率57.21%,录取大专以上567人,高中升学率46.74%。 文化:以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宁州文化”的构建和“中国泉乡”文化品牌的打造,努力培养文艺人才,不断繁荣文艺舞台。在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庆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全年共有368支文艺队、5776人次演出189场,表演节目1259个,观众达25.5万人次。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赠春联900余对,赠送各类图书2471册,发放科技、卫生等宣传资料7500份。创作、加工文艺作品187件,举办书法、美术、舞蹈等各类培训班113期,培训学员6980人次,开展书画、图片及学员作品展15期,展出作品438件,参观人数达26681人次。县乡图书馆、室藏书总量达115344册,共接待读者31453人次,外借、阅览图书65351册次。 广播、电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为全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全年华宁电视台共播出新闻1286条,其中:被云南电视台采用10余条,市级电视台采用690条,市级电台采用374条;制作专题6部,播出《泉乡采风》35期、《真情传递》40期;与玉溪电视台合办《新闻直通车》栏目22期。年未全县架设有线电视光缆达301公里,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21座,有线电视网络用户达22000户,电视覆盖人口达19.8万人,覆盖率达99%,广播覆盖人口达19.2万人,覆盖率达96%。 档案:认真围绕“依法治档、科技兴档、强化服务、发挥效益”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全年共接收进馆档案2883卷、669件,编研档案资料0.8万字,接待档案资料、现行文件查阅、利用者1259人次,档案、资料、文件9054卷(件)次;指导全县98个机关、团体、事业单位,5个乡镇机关,77个村委会整理了46948件、797卷档案入柜保管。 十、卫生、体育和旅游 卫生:认真落实“以农村为重点,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工作方针,狠抓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妇幼保健体系和食品、药品监督建设,全县公共卫生和卫生机构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11个,个体私人诊所35个,病床数47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21人。村设置的医疗点76个,乡村医生215人。全年医院诊疗385788人次,入院13578人,出院13709人,治愈好转率88.64%,病死率0.34%。病床周转次数30次,病床使用率52.41%。县内传染病发病率272.3例/十万人,四苗覆盖率95.71%,食品合格率90.4%,餐具、饮具合格率92.6%。全年孕产妇管理1821人,孕产妇建册管理率82.21%。0-6岁儿童保健15688人,儿童保健管理率86.54%。 体育: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年未,全县共有200米跑道田径场8块,标准田径运动场3块,游泳馆1个,游泳池2个,篮球场165块,网球场1块,门球场13块,地掷球场15块,全民健身乐园1个,健身路径1条,专职教练员3人,兼职教练员9人,省一类重点训练项目2个(游泳、田径),省二类重点训练项目1个(击剑)。2006年,成功组织开展了春节系列文体活动、县城区职工篮球联谊赛、华宁县“三?八”职工运动会、华宁县首届“向阳杯”中学生篮球比赛等重大活动。开展了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对400余名干部职工进行了体质测试。全年共向上级体育训练部门输送后备人才近20人。在云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我县输送的28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击剑等11个项目的比赛,勇夺金牌7枚,银牌8.5枚、铜牌6枚;在2006年度市级比赛中,我县共获得金牌11枚、银牌14枚、铜牌16枚。 旅游:围绕加强旅游文化产业建设这一工作中心,以旅游产品开发为主线,着力打造以象鼻温泉为龙头、以桔园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产品组合。抓好“玉溪旅游影视基地项目”、“仟龙湾旅游项目”、“万亩桔园”和“华宁陶文化展示中心”等新项目的前期开发工作。以泉、桔、陶、湖为重点,开展促销宣传活动,努力打造“中国泉乡”品牌。为度假村等涉旅企业举办各种培训,切实提升全县旅游基础。全年共接待游客19.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3%,实现旅游收入6865.3万元,比上年增长69.5%。 十一、人民生活 随着全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生活不断加强,精神需求进一步充实,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职工工资继续增加:年末在岗职工8268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343万元,比上年增加3814万元,增长30.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159元,比上年增加4301元,增长28.9%。从行业看,人均工资最高的达2000元/月,最低的仅为488元/月。 县城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50户县城居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县城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11263元,比上年增加902元,增长8.7%。人均可支配收入9212元,比上年增加509元,增长5.8%。人均家庭总支出13186元,比上年增加2671元,增长25.4%,其中人均消费性支出7587元,比上年增加726元,增长10.6%。食品支出2448元,占消费支出的32.3%。衣着支出1117元,占14.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328元,占4.3%。医疗保健654元,占8.6%。交通和通讯1503元,占19.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978元,占12.9%。居住367元,占4.8%。杂项商品和服务192元,占2.6%。家庭居住人口2.96人/户,住房总使用面积25.95平方米/人。现有住房按市场价计算78820元/户。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76部、移动电话176部,使用互联网1.74条,成套家具86套,家用汽车10辆,洗衣机102台,电冰箱94台,彩色电视机120台,家用电脑42台。 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6年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大力发展蔬菜、经果等高效产业,农业生产实现了丰产增收;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务收入大幅增加。加之实行粮油直补、取消义务教育收费等惠民政策,农民收入继续增加。据农村60户农民家庭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农民人均总收入4794元,比上年增加321元,增长7.2%。人均纯收入3275元,比上年增加219元,增长7.2%。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06元,比上年增加338元,增长13.7%,其中:食品消费1359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8.4%。衣着消费162元,占5.8%。居住消费216元,占7.7%。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404元,占14.4%。医疗保健消费207元,占7.4%。家庭设备用品支出97元,占3.5%。交通、通讯支出301元,占10.7%。其他商品和服务59元,占2.1%。年末人均住房面积38.72平方米,住房价值8973.25元,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1856.17元。每百户拥有:洗衣机57台,电冰箱8台,摩托车45辆,电话机48部,移动电话92部,彩色电视机92部,黑白电视机13部,影碟机57台,组合音响32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