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西秀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保持繁荣活跃、平稳增长的态势,城乡市场进一步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4592万元(含开发区),同比增长16.69%,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114067万元,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60525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7.75%和14.74%。从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8926万元,比去年增长17.29%,其中:限额以上4003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6%,限额以下及个体1188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81%;住宿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5431万元,比去年增长10.99%;其他行业零售额235万元,增长7.31%。 居民消费总体略有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2%。鲜菜、粮食、居住、交通通信方面价格指数上升,肉类产品、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方面价格指数有所下降。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扩大利用外来资金,提高项目成功率和资金到位率。全年招商引资审批立项项目22个,合同执行22个,累计到位资金35581万元。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业 在组织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和通乡油路改造的同时,抓好县乡公路的维护保养,有效保证公路的畅通和安全。2006年完成青山至挖砂坡、两所屯至六枝西秀区过境段通乡油路工程46.24公里改造。2006末年拥有民用车辆12715辆,比去年增长1.65%,其中:载客汽车7873辆,同比增长17.00%,普通载货汽车4090辆,下降18.95%;公路客运量2206万人,比去年增长1.94%,客运周转量6201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9.73%;全年运输货物414万吨,比去年增长24.7%,货运周转量21476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5.98%。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移动用户和小灵通用户大幅度上升,全年邮电通讯营业收入27452万元,完成函件业务245.74万件,报刊期发数9.15万份。年末拥有电话(含小灵通和移动电话)453352户,其中:固定电话173548部,乡村电话42714户,移动电话232967部。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22254户。 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打造屯堡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旅游安全管理,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2006年区内有风景名胜旅游景点7个,星级饭店16家,客房入住率84.5%;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69.1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3%,旅游总收入15225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2%。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2006年,以财源建设为重点,以组织财政收入为中心,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推进依法理财,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强化财政监管力度,完善财政运行机制,保证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稳步增长,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源保障。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7396万元(不含开发区),比去年增长19.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247万元,同比增长19.23%。全区财政支出66022万元,比去年增长29.86%。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6153万元,比去年增长13.2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2831万元,同比增长13.27%,占各项存款余额的54.8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07471万元,比去年增长10.4%,其中农业贷款2325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83%。 保险业继续发展。全年保险部门保费收入12899万元,比去年增长8.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333万元,同比增长10.03%,人身险保费收入900万元,同比增长22.32%。保险赔付金额3681万元,比去年下降7.57%,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829万元,同比增长43.46%,人身险赔付金额357万元,同比增长77.84%。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落实“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全面夯实教育基础,以构建和谐教育环境为基础,注重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入教育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免收农村义务教育杂费工作、免费教科书发放工作、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作,为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提供长效机制。彻底解决全区农村各学校代课教师代课费,同时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抢抓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机遇,走出西秀区职业教育特色之路,发挥全区学前教育良好优势,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着力抓好特殊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加强硬件建设,提升办学品味;加大高级中学建设力度,整合西秀高中教育资源;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场馆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年末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278所(不含开发区),在校学生14万人。2006年西秀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8.89%,小学女学龄人口入学率99.99%,小学在校生辍学率1.69%,小学毛入学率115.8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1%;初中入学率103.21%,初中女入学率105.22%,初中在校生辍学率5.97%。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全区小学学校230所,在校学生8.33万人,有教职工3290人,其中:专任教师3037人。 普通中学41所,在校学生4.95万人,有教职工2442人,其中:专任教师2159人。 职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6319人,有教职工163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 全区高等教育学校1所,全年招收学生867人,在校学生2403人,有教职工361人,其中:专任教师288人。 科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线,围绕科技工作必须服务“三农”的指导原则,结合乡镇和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各项科技项目的实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全区拥有科技活动机构23个,从事科技活动人数231人;全年共安排科技计划项目33个,投入科技三项费用资金441万元;争取到省级科技项目4个,市级科技项目2个;高技术产业企业个数1个,高技术产业总产值4700万元;经过鉴定的科技成果12项,4项获省、市表彰。全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骨干培训108965人次,其中种植业培训62416人次,完成总任务数的57%;畜牧养殖业培训32746人次,完成总任务数的30%,以核心农户和农业技术示范户等骨干培训共66期,培训4127人。2006年“阳光工程”任务完成4200人,转移就业4200人。2006年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完成2248人,转移就业2000人,转移就业率达89.5%。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进方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藏量14万册,电视人口覆盖率93.96%,广播人口覆盖率90.15%。组织放映队深入到各乡镇、村寨进行电影放映,共放映了各类故事片、科教片等优秀影片171场,极大的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