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西秀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认真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完成了我区第二期5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第二期建设87座站,使103个自然村的1725户农村群众户受益。 提高“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创建活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和送电影、图书、戏剧的文化“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逐步解决农村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收视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拓宽农村文化产品市场,让农村的各项传统戏剧演出、屯堡文化、各种蜡染、编织、雕刻、刺绣等民族传统文化工艺品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切实体现出“四在农家”的实质内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文化、物质基础。 文化和体育方面,举行了“双拥”社区中老年文艺演出、民族民间文艺演出和文化“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和提高我区太极拳运动水平,举办“国酒茅台”杯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西秀区海选,承办2006苗族“四月八”文艺演出活动、第二届蒲公英少儿艺术节。完成我区“十一五”期间拟建17个乡镇郊区办事处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规划方案,完成了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申报工作,开展“健康快乐迎奥运”活动。参加了“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杯”男子篮球邀请赛,组织举办了区直机关老年人运动会。 抓好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成功申报安顺地戏,并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屯堡文化成功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完成了宁谷大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的申报工作,进行了第二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为旧州镇成功申报全省历史文化名镇提供资料和协助,成功申报了62项首批西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卫生事业通过逐步完善卫生信息报告网络,并向乡、村和社区延伸,健全疾病控制、应急救治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队伍,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处置和报告。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加大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扶贫帮扶力度,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启动母子保健项目,建立下乡巡回医疗服务制度。紧紧抓住“医院质量管理年”,狠抓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严格查处违害和伤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规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全年完成脊灰强化服苗第一轮31060人次,接种率98.16%;第二轮20434人次,接种率96.5%,完成12月龄麻苗基础免疫10929人,接种率94.24%;对217015人次进行疾病诊治,有10032人进行了住院治疗;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5.3%,孕产妇死亡率63.67/10万,婴儿死亡率21.77‰,农村出生缺陷发病率2.02‰。取缔非法行医14家,接待医疗纠纷来信来访73次。全年送医、送药、送科技下乡8次,义诊病人5445余人次。 十、城市建设、社会经济秩序与环境保护 村镇建设方面,积极开展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宣传工作,完成小城镇及村庄规划编制4个。进行了东二环路北段、黄果树大街西秀新区段工程等建设项目工程代建管理工作。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强和改进注册登记工作,强化社会商标意识和品牌意识,开展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打击非法传销整治工作,努力建立健全预防经济犯罪工作机制。2006年,共查办案件483件,一般程序案件465件,简易程序案件18件。其中食品违法案件95件;农资违法案件28件,商业贿赂案件9件;商标案件15件;广告案件9件;传销案件6件。整顿和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取得显著成效。 加大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力度,重点对校园周边经营的电脑网吧、台球室、卡拉OK厅、音乐茶座等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了专项治理,重点打击销售非版、盗版教辅读物、口袋书、非版盗版光碟以及网吧接待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全年共检查文化市场156次,一年来出动执法人员647人(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7万余张,各类非版出版物6500余册,各类口袋书1500余册,淫秽光碟4000余张,查处违规网吧31户(次),取缔校园周围的违规文化经营场所3户。通过重点治理整顿,有效遏制了违规经营现象,进一步净化了全区文化市场,切实保护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006年环保工作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六部委“整治违法污染企业,严格环境准入,真正转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精神。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积极开展各项整治行动,全年对各类污染源进行昼夜现场监察1816人次,检查了污染源单位115家,其中小型企业32家,三产行业83家。依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和环境污染事故与纠纷110件,处理率100%。对安顺市建设局安顺污水处理工程、安顺志成有限公司安顺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10个建设项目进行了跟踪管理检查,督促项目建设单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估法》和“三同时”制度。一年来共审核上报建设项目20项,审批建设项目8个,换发排污许可证114家,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对辖区文化娱乐场所和建筑工地噪声排放情况、九龙山、龙宫等风景区生态保护、水质污染及过景公路环境状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全年发放宣传资料1800份。 十一、人口 2006年年末,西秀区共有人口84.22万人(含开发区),比去年增加5500人,增长0.66%。全区人口出生率12.5‰,人口自然增长率6.5‰,计生率96.3%。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持续改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6%,消费性支出6282元,同比增长18.82%。在消费支出中,除衣着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比去年有所下降外,其余支出均比去年有所增长,医疗保健涨幅达到3.5%,食品增长3.0%,,居住达到3.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44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6.22%。 城乡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增多。 整体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劳动争议仲裁监察工作,加快就业结构调整步伐,扩大就业容量,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年末全区有从业人员64938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16631元。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从业人员43364人,人均劳动报酬18427元,城镇集体从业人员3373人,人均劳动报酬9843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18201人,人均劳动报酬13023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0%,通过社会力量办学培训3780人(次),其中:免费培训下岗职工750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4090人,安置下岗职工就业1695人,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501人,全年组织劳务输出14910人(次),外出务工人员创收8500万元。全年依法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起。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方面,开展各项专项检查活动,结案12件,为农民工追讨被拖欠的工资报酬84805元,检查各类用人单位390户(次),涉及劳动者915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