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乌当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7 贵阳市乌当区统计局

六、交通、邮电业

2006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1008万元,比上年增长1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59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32.55%。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748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5.90%。年末全区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3632辆,比上年下降33.97%。其中载客汽车271辆,增长5.45%;载货汽车2361辆,下降36.69%。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8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9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12万元,比上年增长5.91%;电信业务总量2400万元,比上年下降2.04%;移动业务完成额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7.66%。全年新增电话交换机6949门,总容量达到52473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709户,年末达到30297户。其中,城镇电话用户22314户,乡村电话用户7983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000户,年末达到100000户。全区电话普及率达到1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33部/百人。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不含高新区)54953万元,比上年增长18.30%。其中,国税收入24283万元,比上年增长21.07%;地税收入21585万元,比上年增长21.42%。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不含高新区)28681万元,比上年增长15.78%。

金融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2100万元,比上年增长40.5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46831万元,增长33.5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3364万元,增长55.0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1302万元,比上年增长-6.55%。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54500万元,下降4.33%;短期贷款余额72419万元,下降33.93%。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98641万元,比上年增长666.51%;现金支出1320180万元,比上年增长628.74%。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年保险部门保费收入2178.6万元,比上年下降14.3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18.4万元,增长19.7%;人寿险保费收入60.2万元,下降92.23%。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233.4万元,比上年增长32.51%。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稳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使用效率。2006年,全区科技三项费为759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32%,比上年增长26.79%。全区全年开展各种培训412期,36127人次,其中:非农技能培训3427人次,有序转移2722人。全年共审批立项科技项目62个,其中,扶持区情调研和政策研究方面的软课题12个,扶持农业科技试验、示范项目20个,扶持企业科技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5个。

2007年我区(不含高新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全区普通中学在校生11876人,其中,高中在校生2600人,占全部中学生的21.89%。职业中学在校生1647人;普通小学在校生22624人;幼儿园儿童数5369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7人。全区教职工2690人,其中,专任教师2441人。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9.63%,普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8%,初中应届毕业率97.51%,高中应届毕业率95.9%。

社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社会办学15所,其中,小学6所,在校生1216人;中学3所,在校生75人;幼儿园6所,在园儿童991人。社会办学专任教师共179人。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3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量4.52万册,文化站13个,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60000户,比上年增加25000户。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100%。

全区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632张。卫生技术人员861人,其中,中医师32人,西医师651人,村级卫生室170个,村级卫生员160人,农村接生员16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病床2.88人和2.11张。

十、资源与环境保护

2006年,全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大,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全年水土流失面积32.93公顷,治理面积10.433公顷;易涝耕地面积440公顷,除涝面积422.7公顷。

进一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控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4.7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5.12%。二氧化硫去除量1785.97吨,烟尘去除量1418.58吨,工业粉尘去除量11385.61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3.28%。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年报统计,年末全区总户数90383户,总人口299137人,比上年增加7551人。其中,男性人口151152人,增加3539人,女性人口147985人,增加4012人;农业人口202826人,增加2296人,非农业人口96311人,增加5255人。人口出生率为10.45‰;死亡率为5.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3‰,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

全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比上年增长9.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8.85元,比上年增长11.6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5.9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8.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7674人,比上年增加2204人,增长40.29%。其中企业单位参保人员4850人,事业单位参保人员1093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7400人,比上年增加1443人,增长24.22%。

年末全区单位在岗职工18727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239元,比上年增长23.14%。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290人,比上年增加1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5%,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2006年我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409人,发放保障金645万元;农村低保累计保障人数3651人,发放保障金1270.1万元;农村定期救助159人,发放定期救助金10.5万元。2006年度春荒、冬令款共下拔78万元;解决贫困户建房55户,落实建房资金22万元;全年共接收捐赠9.6万元,发放优抚款188.7万元。

2006年是我区建区以来,投入较大、发展较快、成效显著、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仍然是困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土地供给压力大,仍是制约招商引资的关键因素;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需完善;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仍很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