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乌当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7 贵阳市乌当区统计局

(乌当区统计局)

2007年4月15日

2006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乌当,全面推进高新区、生态区、经济强区建设,加快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实现了乌当区“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局面,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全面顺利完成。初步核算,全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达到60700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755万元,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306986万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231261万元,增长18.6%。

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9%的速度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11.6:52.5:35.9调整变化为2006年的11.3:50.6:38.1,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3和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3%、36.7%和54%。全区人均生产总值为19543元,按年终汇率折算,约合2502美元,高于全市322美元,增长16.2%。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7326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0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全区财政总收入(不含高新区)54953万元,比上年增加8502万元,增长18.3%;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不含高新区)28681万元,比上年增长15.78%;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不含高新区)4760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5%

二、农业

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龙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建成“十大特色蔬菜基地”、“四大特色水果基地”、“三线养殖小区”、“两大花卉基地”和“两大药材基地”。新建花卉大棚1000个,建成花卉产地批发市场,建成养殖小区38个。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751公顷,比上年减少1146公顷;油菜籽种植面积2690公顷,与上年相比减少126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2317公顷,比上年扩大889公顷。全年粮食产量60952吨,比上年减少4225吨;油菜籽产量4696吨,减产3.9%;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见表1)。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572万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农业产值69432万元,增长9.5%;林业产值804万元,增长41.3%;牧业产值30213万元,增长3.9%;渔业产值871万元,增长7.8%。

全年新增灌溉面积3925.85亩,改善灌溉面积1475亩;修建排洪沟2080米;“四改一气”工程完工4000口;全年投入资金125万元完成农村人饮工程22个,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482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天园区建设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北区前期规划及有关准备工作已经完成,麦克奥迪生物显微镜等工业项目建成并投产,园区发展后劲和承载能力得到增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制药、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食品、饲料加工业正在崛起,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220304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工业总产值达到748486万元,比上年增长10.2%(见表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2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2.48%。产品销售率90.44%,比上年下降2.85个百分点。

全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32236万元,比上年增长29.1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增长27.89%。配混合饲料产量8.74万吨,下降13.87%,中成药产量5909.91吨,增长40.14%,光学仪器产量252.70万台,增长90.3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0.30%。

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988万元,比上年略下降1.0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1875万元,比上年下降7.2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亏损8578万元,比上年减少23045万元。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668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00%。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8万元,实现税金238万元。全年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42.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房屋竣工面积12.4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93%。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我区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同时在金阳新区建设投资的强力拉动下,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3.54亿元,比上年增长36.9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金阳)实现207826万元,比上年增长25.9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0329万元,下降19.42%;更新改造投资29335万元,下降6.18%;房地产开发投资101491万元,增长92.96%;其他投资26671万元,增长43.43%。

今年我区房地产施工房屋面积实现22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01%;其中新开工房屋面积69.2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90%;竣工房屋面积49.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51%;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56.53万平方米,增长69.65%,商品房实际销售额108566万元,增长82.89%。

五、商贸与旅游业

2007年我区社会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商贸流通快速发展,以新天商业中心为核心的城市商业带逐渐形成。汽车销售、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678万元,比上年增长16.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52858万元,增长16.50%;餐饮业零售额8820万元,增长14.35%。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5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10%;引进省外市外资金1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2%。

全区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我区充分发挥区位、生态和地热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温泉项目,把温泉开发与生态经济发展相结合,实施景泉共建,投资25亿元的保利·温泉新城顺利开工,标志着以温泉为龙头的旅游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完善境内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现有景区品位得到较大提高。全年共接待游客50.4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766.89万元,同比增长16.5%和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