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临海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29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5417人。年末拥有农民技术职称人员16212人,比上年增加3712人。全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7569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5.4 %。 教育事业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市有普通中学48所,在校生6.08万人;职业高中10所,在校生1.81万人;普通小学135所,在校生7.87万人。全市普通高校上线人数为4904人,普通高校录取4698人。义务教育普及得到巩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99.60%,巩固率为99.97%,初升高比例为96.05%。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332个,在园幼儿数4.62万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312人。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9950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72%、98.55%、98.37%和85.2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我市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的称号。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十个一”标准健全基层文化站的功能,综合文化站建成率83%以上。文化“三下乡”扎实有效,农村“种文化”遍地开花。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马岙广福桥等文物点有300多处,申报王士琦墓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千佛塔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积极开展以南京领衔的四城市组合的“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加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组织编写的全省第一本整理县级地域传统谜语专著《临海民间谜语》出版。申报《临海泥塑》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完成了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台州府城民谣》等6项优秀民间艺术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海民间谜语》等六项民间艺术成为台州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了临海词调、黄沙狮子、临海剪纸、上盘花鼓、大石车灯戏“进学校、进乡土教材、进课堂”的“三进传承”工作。做好文化市场的整治和扫黄打非工作。收缴非法音像制品21500版、图书11380册、非法报纸1000余份,查处违规文化经营场所42家,查处取缔“黑网吧”85家。 2009年年末全市共有电影放映单位84个,其中电影院、剧院6个,电影放映1.71万场次,电影观众220.0万人次;年末公共馆藏图书38.75万册,全年接待读者18万人次,借阅书刊16.3万册;市博物馆年末文物藏品8756件,其中一级品5件,二级品114件。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205小时,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598小时。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3.60万户,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0%。 医疗卫生改革步伐加快,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9个,实有医疗床位3139张。市第四人民医院正式挂牌。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545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2103人,注册护士1473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4人,其中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1.82人。全市婴儿死亡率5.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23‰。全年有10589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全市有卫生防疫技术人员123人,社区卫生服务站88个。农村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6.3%,卫生户厕普及率50.3%。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佳绩。成功举办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甲A比赛和中美篮球对抗赛,荣获“2009年度全国乒乓球比赛最佳赛区”称号。新增 “省体育强镇”称号2个,省小康体育村50个。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农村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夺得国家级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4枚;省级金牌42枚,银牌28枚,铜牌24枚,台州市级金牌49枚,银牌28枚,铜牌35枚。 十一、环境保护、能源消耗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共有环境保护机构8个,各类工作人员47人;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6人。全市地表水满足水域功能达标率为86.7%,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1.2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有35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8.1%,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8.5%;已建成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11个,烟尘控制区100.5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为24.0平方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81.0%。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0.7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8%,其中工业用电量13.97亿千瓦时,增长7.1%;居民生活用电量3.97亿千瓦时,增长10.6%。节能减排富有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52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5.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7.0%和9.7%。 十二、行政区划、人口、计划生育、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2009年年末,全市土地面积220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7.0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所辖5个街道,14个镇,994个村委会,13574个村民小组,31个社区居委会,1346个居民小组。 人口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38.45万户,比上年末净减少980户,户籍总人口1154735人,比上年末增加8148人。其中男性人口601848人,女性人口552887人,男女性别比为108.9:100。全年共出生14035人,死亡7116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2.20‰和6.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1‰,比上年上升0.14个千分点。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49702人,市区人口277623人。 实施人口计生“双基工程”,优生“两免”工作成效明显。全市计划生育率为87.53%,比上年提高4.43个百分点,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89.69%,下降0.36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年末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9.53万人,城乡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4.28万人。年末全市有职业介绍机构29个,介绍就业成功人数4260人。全年再就业培训175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35%,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有15.0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参保职工14.52万人,全年共支付养老金3.05亿元;全市有10.61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其中在职职工8.25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14万人和6.95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9.82万人,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549万元。农村社保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市有8.36万人农村居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有84.60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2.1%,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6.6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