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青川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酒家垭隧道掘进503延米,旧城改造扎实开展,完成了前房路铺油和200余公里通村公路,启动了凉竹路改造工程;完成1万吨沥青生产线一期工程;完成了竹园工业园区电网改造;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完成总工程量的50%;全年改扩建校舍3.1万平方米;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完成总工程量的60%;县疾控中心综合楼顺利竣工,县医院传染病区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实施顺利;通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按照“建养并重、管营结合、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理顺客货运输市场,加强运输安全管理。全县已通公路行政村230个,机动车4183辆。公路运输客运量完成120万人次,货运量完成92万吨。客运周转量828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1%;货运周转量9442万吨公里,增长4.9%。 邮政、通讯网络规模继续扩大。全年邮政和信息传输业务收入2642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62万元,信息传输业务收入228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531户。其中:市话用户5773户;农话用户10758户。小灵通用户数达到4010户;移动用户数达到16500户,全县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14.9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66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入境人数16万人,比上年增长33%。其中外国人6人;过夜人数9.3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旅游收入8064万元,增长33%。新批准成立阴平古道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 六、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活跃。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加大,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商品购销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910万元,比上年增长11.9%,继1997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3504万元,下降24.9%;集体经济零售额889万元,下降8.4%;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20801万元,增长23.8%;股份制及其它经济零售额716万元,下降1.6%。分地区看,县级零售额10980万元,增长13.5%;县以下零售额14930万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业22690万元,增长10.9%;餐饮业2570万元,增长19.5%。集贸市场快速发展,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进一步强化财税收入目标管理,以财政增收为核心,全方位调整和优化财源建设结构,大力推进财政改革,认真实施国库收付集中制,推行政府采购政策,切实加强收入征管,严格控制支出。财政总收入实现25121万元,财政总支出实现25029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98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9.2%。三级财政收入达到3289万元,保证了国家工作人员工资和超64元津贴按时发放和重点建设支出。 金融存贷规模扩大。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资产质量有所改善,支持县级经济发展力度加大,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持续好转。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74385万元,比年初增加11471万元,增长18.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0754万元,增长16.26%;企业存款6073万元,下降29.93%;财政存款8014万元,增长316.74%;机关、团体、部队存款5016万元,下降1.57%;农业存款4528万元,增长26.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2827万元,比年初增长2.87%,其中,短期贷款37927万元,增长3.54%;中长期贷款14900万元,增长1.2%。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比年初增长134.53%,商业贷款下降26.06%,农业贷款增长27.68%,乡镇企业贷款下降82.36%。 保险事业发展有序。全年共承保各类资产总额9.6亿元,保费收入966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5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64万元,太保寿险收入260万元;太保财险57万元。支付各类赔款755万元,其中:财产险201万元,人身险461万元,太保93万元。 八、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依法治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教师素质、学历达标率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幼儿教育继续发展,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3所,1432个班,在校学生46573人,教职工人数2693人,专任教师2432人。年末高中在校学生2574人;初中在校学生10448人;小学在校学生24295人。年末全县有幼儿园10所,城乡在园幼儿4074人。其中:私立幼儿园(班)6所,在园(班)幼儿526人。全年普通中学共输送本、专科生457人,创我县历史最高水平,全市高考理科状元首落青川;输送中师、中专生145人;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已在县内录取成人本、专科生307人。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数360人,28人获得自考毕业证书。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县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宗旨,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狠抓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咨询服务和试点示范、等工作。建成3个农村科技协会,4个科技示范乡镇。全年共编印食用菌技术培训教材4种,发放科技资料6000余份,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农村青年100余人,培训科技明白人1万余人。 九、文化、卫生、体育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推进。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大力发展网络建设,巩固“村村通”工程成果。全年安全优质转播中央台、四川台等4套广播节目和32套电视节目,组织广播电视稿件8026条。制作电视专题片12部,广播混合覆盖率达86%,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5%。有线电视用户达2.1万户,光纤联网38个村。 卫生事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NPA项目实施和监测、卫生执法工作取得新成绩,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治,发病率低于国家控制标准,妇幼保健系统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科技工作取得实效。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61个,病床数463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人。乡镇卫生院39个,病床数235张。全年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添置了CT、电子胃镜、碎石机、动态心电图机等大型医疗设备,首度开展颅脑手术、胃切除手术,结束了我县只能开展中下腹部手术的历史。全县医疗诊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医疗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面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广泛开展,认真实施“体育三下乡”活动,连续15年保持了“四川省体育工作先进县”的称号。全县全民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36%以上,全年向体育大专院校输送新生23名,其中本科生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