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江阳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6 泸州市江阳区统计局

白酒万吨/年6.81

磷肥吨/年1200

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辆34

改建公路公里32

水泥万吨/年20

洗煤万吨/年3

新(扩)建港口码头泊位个2

新(扩)建港口码头年吞吐量万吨55

各类学校:学生席位个2160

建筑面积平方米32348

医院病床张800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趋旺的良好势头。我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商贸、物流的优势,着眼于“巩固中心地位,构筑半岛核心圈”,坚持总量做大和规模扩张,组织了“白塔商圈零售业高峰论坛”,市场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商品供给充足,全区消费需求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跨上40亿元新台阶,达到45.50亿元,是1984年的20倍,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0.7%,比上年增长17.5%,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0.7个、0.1个和0.1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新高。

各行业消费品零售额全面增长。2007年我区消费品市场增速呈现逐季加快的特征,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6%,上半年增长16.2%,前三季度增长16.7%,全年增长17.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5.73亿元,增长17.0%,比上年加快3.0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56亿元,增长19.4%,增幅居各行业之首。

商贸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我区倾力打造“一个购物中心”、“五条特色街”和“六大专业市场”,区域性商贸核心地位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坚持“大开放、大物流、大发展”,黄舣、泰安、蓝田、方山“四个物流基地”建设成效显现,方山、泰安货运码头运营情况良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合格农家店达到38家,综合配送率达87.0%。

六、对外经济

外来投资大幅增加。2007年区委、区政府在抓产业、抓项目上下功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7年新引进50万元以上项目188个,其中工业项目54个,引进到位资金36.76亿元,比上年增长68.0%,其中工业到位资金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56.0%,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650万美元,占全市的54.9%。

出口需求增长加快。2007年,我区狠抓外贸出口工作,拓宽外贸出口各种渠道,努力发展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全区外贸出口总额17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1.3%。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达1.22亿元,同比增长43.8%,长江工程起重机公司、四川邦立重机有限公司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73.7%和166.2%。

七、交通运输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保持一定发展。2006年末全区境内公路里程达764.0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达605.42公里。通公路的村185个,公路通村率达92.0%,通水泥路的村152个,水泥路通村率75.6%。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20856万吨公里,航空货物吞吐量1350吨。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154804万人公里,增长59.8%,航空进出港人数13.69万人,增长33.0%。

旅游业快速发展。张坝景区建设规划正在评审,沿江路基本完工,涵盖桂圆林、沿江景观、酒业园区的沿江旅游经济带逐步呈现。积极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成功举办了方山旅游文化节、“中国名酒金三角国际旅游专线”考察等活动,旅游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9.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5%和25.5%。2007年全区拥有名胜风景区6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区36个,星级饭店6个,星级饭店客房826间。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47.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8亿元,总量居全市各县区之首,同比增长49.7%,分别高于全省、全市水平14.7个、12.0个百分点,在全市各县区中位居第一,增速再创新高。区乡(镇、街)财政收入同步增加。乡镇街财力增加3000多万元,平均每个乡镇街增加170多万元。邻玉、茜草、蓝田、华阳四个街道财政收入突破两千万元大关,方山镇进入财政收入千万元乡镇行列。增收后的财政对农业、教育、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财政总支出5.60亿,比上年增长46.1%。

金融业平稳运行。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各金融机构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年内全区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5.08亿元,同比增长12.9%;各项贷款余额8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存贷差逐渐扩大。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末,区本级共有小学20所(法人单位数),在校学生46678人,专任教师167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39862人,专任教师2230人。区委、区政府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集中资金,做好分类投入,切实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梓橦路学校建设、况场中心校和通滩小学扩建、江北学校和泰安学校寄宿制等工程顺利推进。村小上网、教师待遇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为4.8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向8000名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向1600名农村贫困寄宿学生提供了生活费补助。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大力实施“一抓一”和“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积极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07年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26个,申报的省、市科技项目有9个顺利通过专家审定,共争取到各类科技项目经费256万元。全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达54个,全年申请专利82个。高技术产业17个,其中新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个,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个,高技术产业总产值3.56亿元,协助企业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3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年末全区拥有体育场馆1个,影剧院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377千册。“激情广场”、“文化下乡”、“2131”流动电影等活动蓬勃开展。舞蹈《尔美依莎》获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文艺调演一等奖,组队参加全省老年腰鼓比赛获特等奖。文体活动阵地建设不断深入,建成省级“乡镇文化宣传示范点”4个、农村书社和书屋35个。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力度加大,市场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广电事业健康发展,建成村级广播室12个,《江阳新闻》正式播报,全区广播覆盖率为100.0%,电视覆盖率为100.0%……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全年创建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文明单位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