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新兴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山区经济强县、文化大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积极实施“三化一游”战略,深化各项改革,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全县国民经济保持良好的较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 一、综 合 据初步测算,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618840万元[注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542万元,比上年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94万元,比上年增长26.0%;第三产业增加值214204万元,比上年增长16.0%。在第三产业中,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13.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8.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2.1%,其他服务业增长16.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4595元,比上年增长14.9%。 三次产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06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1:30.0:33.9调整为32.9:32.5:34.6。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加快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产业化方向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特色和支柱工业。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随着民营经济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不断增大。 城镇就业形势。2006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2.26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年末从业人员35193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018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38人,再就业率达61%。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59人,登记失业率2.6%,与上年基本持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较小;经济结构仍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有待深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仍较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投资环境尚需改善,工业化进程较慢;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 业 200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3972万元,比上年增长6.87%。其中:农业95870万元,增长3.37%;林业3979万元,增长5.59%;牧业244342万元,增长8.38%;渔业17128万元,增长5.24%。 粮食作物面积稳定,优质稻、优质水果、花卉等高值作物发展较快,种植业结构日趋优化。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3万亩,比上年增长0.71%;总产量17.12万吨,比上年增长0.92%。稻谷播种面积304785亩,比上年增长0.23%;产量14.53万吨,增长0.61%。优质稻占稻谷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90.9%,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41945亩,比上年增长1.49%;蔬菜种植面积183850亩,比上年增长0.53%;水果总产量39763吨,增长8.70%。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171192吨 0.92 其中:稻 谷 145300吨 0.61 旱 粮 6897吨 3.82 番 薯 8567吨 2.18 马铃薯 4206吨 1.32 大 豆 6222吨 3.30 花 生 6562吨 2.16 木 薯 48686吨 -3.99 蔬 菜 274614吨 0.81 水 果 39763吨 8.70 其中: 柑 桔 橙 6113吨 9.63 荔 枝 5631吨 25.47 龙 眼 3605吨 22.12 香(大)蕉 9962吨 2.88 全年完成造林、更新、低产林改造和疏林补植总面积27757.2亩, 其中:迹地更新25872.2亩,低产林改造1885亩。中幼林抚育80000亩;四旁植树10.2万株;全年育苗452.5亩。森林资源保持良性循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9%。 全年肉类总产量153659吨,比上年增长8.36%;其中:家禽肉产量96921吨,增长8.70%;猪肉产量54855吨,增长7.98%。全年水产品产量23343吨,比上年增长6.39%。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1.8%。 主要牲畜存栏头数和畜牧水产产品产量如下: 产 品 名 称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