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资兴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业全面下降。受洪灾影响,景区旅游公路损毁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8.78亿元,减少4.15%;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33万人次,减少24.55%。景区接待人数17.8万人,减少16.2%,景区旅游收入2369万元,减少38.2%。 六、国内贸易 2006年,在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和旅游、假日经济的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75872.9万元,增长11.2%。城乡市场稳步发展,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23429.2万元,增长13.3%,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2443.7万元,增长6.5%。 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稳定。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含集市贸易市场)仍为41处。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餐饮、汽车、文化娱乐、通讯等成为消费市场的主要拉动力量。全年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133.2万元,增长20.1%;通讯器材零售额60.6万元,增长28.7%。 七、对外经济 2006年,全市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形成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对外贸易实现增长。据海关统计,资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183万美元,增长1.55%,其中出口额1021万美元,进口额160万美元,分别增长3.55%和下降9.6%。 利用外资略有减少。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个,合同外资3189万美元,减少19.4%,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332万美元,减少7.4%。 对内招商引资发展迅速。2006年全年引进内资11.35亿元,增长38.21%,其中,引进1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4个,新增内资项目79个,投资上亿元的项目3个。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482288万元,比年初增加747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本外币储蓄达353553万元,比年初增加48945万元。各项贷款有所减少,信贷结构得到优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79787万元,比年初减少7895万元。在贷款中,农业贷款余额29178万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059万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637.6万元,增长7.1%,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859万元,增长12%;人身保费收入4778.6万元,增长5.0%。赔款支出金额1995.3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060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935.3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6项。全年获郴州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完成省级成果鉴定1项、郴州市级成果鉴定4项。科研成果显著增加。全年共完成新产品研制30项,新增产值4530万元。全年共成交技术合同项目456项,成交额4900万元。全年专利申请量34项,专利实施18项。资兴市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工作先进集体。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19所,在校学生4.76万人,减少0.83%,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1.72万人,下降13.1%;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2327人,增长158.6%。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0.3%。共有小学135所,在校学生2.1万人,增长0.5%。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34处。其中,影剧院3处,文化馆(站)28处,博物馆1处,公共图书馆1处,艺术表演团体1个,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广播电视台1座、38套节目,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78万户。全市共有档案馆2处。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个。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38人,其中,医生558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914张,其中,标准床位902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运动员在全国、全省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枚,银牌10枚,铜牌7枚。在遭受严重洪灾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高标准承办了省十运会皮划艇、赛艇的比赛,并荣获“优秀赛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小学生“建材杯”象棋赛、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老年人门球赛、乒乓球赛,首次举办了全市攀岩挑战赛等系列体育活动。水上运动中心被定为“湖南省赛艇、皮划艇训练基地”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全年供水量1053万吨,增长2.1%。城市全年实际用水量694万吨,增长12.5%。 城市使用液化气2.2万户,增长4.8%。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1700吨,增长6.25%。全社会用电量40781万千瓦时,增长10%。其中,工业用电25610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154万千瓦时,分别增长4.4%和18.6%。年末市区共有营运的公交汽车54辆,减少5.3%。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车80辆,减少5.9%。 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96公里,增长2.3%。扩建、翻建道路2条,44公里。城市下水道总长度48公里,增长22.5%。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占100%。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2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6.4分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12%,比上年提高3.88个百分点;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842公顷,增长3.6%;新增公共绿地29.5公顷,人均占有公园绿地8.94平方米,增长1.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速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6.6万人(户籍人口),增长0.83%。全年新出生人口3618人,出生率为11.76‰;死亡人口2003人,死亡率为6.66‰;全年净增人口16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委、市政府采取各项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65元,增长7.82%;人均消费性支出7506元,增长11.1%;城市恩格尔系数33.3%,下降2.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104元,下降9.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07元,增长24.0%;农村恩格尔系数39.0%,下降7.3个百分点。社会职工平均工资16731元,增长9.5%,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133元,增长10.4%。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市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3.83平方米,增加3.7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6.11平方米,增加0.23平方米。 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2.73万人,增长9%。全年新增就业人员0.6万人,组织0.38万人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0.64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5%。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11%。3062户农户4807名特困群众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低保金120万元。2006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8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75万人。全年共征缴社会保险基金8006.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