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桂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郴州市桂阳县统计局

桂阳县统计局

2007年3月12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和各种挑战带来的不利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富裕桂阳、文明桂阳、平安桂阳”目标,大力实施“环境立县、开放兴县、强工富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桂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GDP756849万元,增长11.4%,增幅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550万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11228万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264071万元,增长13.3%。一、二、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9.7%、60.3%和30%,分别拉动GDP增长1.1、6.9和3.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4:41.1:34.9。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439元,增加1548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36096万元,增长14.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291554万元,增长16.8%,占GDP的比重达38.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其中97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7259万元,增长1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4.2%,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9.9%,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340.25%,比上年提高22.87个百分点。全年共启动工业项目3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个,共完成项目投资9.76亿元。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投资2.79亿元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46个。全县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创产值32544万元,增长55.65%,实交税金778万元,增长65.1%;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40个,带动农户12万户。打造“桂阳金叶”品牌成效显著。全年共投资7500余万元用于烤烟基础设施建设和烟水配套工程,烤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烤烟合同种植面积20万亩,其中高标准优烟开发面积18.9万亩,收购烟叶57.3万担,实现烟叶特产税7185万元。城镇化步伐显著加快。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绿城、旅游文化新城”目标,加大县城建设投入和管理力度。县城投资3亿元启动新改扩建市政工程重点项目21个,县档案中心、县法院、商业步行街三期工程陆续交付使用,武装部搬迁、电影院改建、园艺新区商居楼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城镇化水平37.03%,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县城绿化率达46.7%。非农产业劳动者所占比重为44.26%,比上年提高1.91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稳步推进。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全年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52.7万元,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学生54024人,有效缓解了农村学生读书难问题;投资2726万元改造2条25公里通乡公路和54条157公里通村公路;投入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资金6931万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308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1800人,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065人、4649人、2002人;投资485万元建成农村沼气池1613座,投资60万元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面积1604平方米;投资36万元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所。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较粗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诸多困难;工业缺乏大企业、大品牌支撑,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就业和安全生产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5.95亿元,同比增长3.8%。粮食播种面积55.56千公顷,增长1.5%,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6.52千公顷,增长0.1%;小麦播种面积0.28千公顷,下降3.4%;薯类播种面积8.79千公顷,下降3.1%;玉米播种面积3.97千公顷,下降6.8%;油料种植面积3千公顷,增长3.3%。粮食总产量32.2万吨,比上年增长0.8%;烟叶45107吨,油料7655吨,增长2.9%;水果81799吨,增长6.7%;蔬菜27.83万吨,增长10.2%。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59.4:8.4:26.3:4.3:1.6,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56千公顷,增长1.5%,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15.57千公顷,增长3%,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为42.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3千公顷,增长3.3%;药材种植面积0.99千公顷,与去年持平;烟叶合同种植面积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85千公顷,增长10.2%。

养殖业平稳发展。全县畜牧业增加值4.76亿元,同比下降1.2%。全年出栏肉猪77.18万头,增长0.1%。猪肉产量54024吨,增长0.1%;牛肉产量980吨,增长0.7%,羊肉产量614吨,增长7.2%;禽肉产量4011吨,增长3.6%;水产品产量14000吨,下降5.3%。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共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03亿元,增长48%,其中烟水配套工程投入6931万元,7.79万亩烟田基本实现排灌自如和田园化;投资2726万元完成54条通乡通村公路148公里;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亿元,启动各类大小水利工程1.1万处,其中治理病险水库31座;投资4700万元改善农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2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新建沼气池1613口,农业机械总动力324299千瓦,增长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运行平稳。2006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291554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87259万元,增长1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2%。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投资约3000万元用于工业园、子龙、黄沙坪“大三角”工业区域和欧阳海大坝矿产品加工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吸引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的良好硬件设施。县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工业园区现有规模企业65家,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的66.3%,年产值147520万元,占整个规模工业企业78%。矿业经济有声有色。打造铅锌加工基地,实施产品就地深加工,形成了以铅锌、锰业、石墨、金银、高纯铋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提高废渣、废水及尾矿的回收利用率,银星冶炼、申湘回收、锐驰矿业、兴达环保等一批典型的循环经济工业企业迅速崛起。2006年循环经济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综合能耗下降7%,节约标煤1万吨,节水4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