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桂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253.6万吨,下降12.5%;硫铁矿17.8万吨,增长114.2%;水泥36.7万吨,增长13%;白银21.5万千克,增长152.5%;发电量7645万千瓦时,增长29.3%;企业用电量3.2亿千瓦时,增长23.6%。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县97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9%,比去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40.25%,比上年提高22.87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8941万元,比上年增长48.56%;利税总额106779万元,增长28.49%。 建筑业低位运行。全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9674万元,比上年下降3.8%,其中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3万元,下降26.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28万平方米,增长6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506万元,增长14.2%,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9630万元,增长0.0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0916万元,增长38.2%;国有投资59108万元,增长27.1%,非国有投资181438万元,下降2.7%。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城镇投资139678万元,增长8.3%,房地产开发17479万元,下降18.4%;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311万元,下降16.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6079万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8240万元,增长1.6%;年内新开工项目76个,竣工项目79个。 工业项目投资有所提高。全年5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04763万元,增长9.2%(包括非农户工业项目投资),占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的比重为55%。按行业分:采掘业投资58102万元,增长26.1%;制造业投资40701万元,增长42.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5960万元,下降28.2%。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投资3亿元启动新改扩建市政工程重点项目21个,县档案中心、县法院、商业步行街三期工程陆续交付使用,武装部搬迁、电影院改建、园艺新区商居楼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城关镇政府搬迁、园艺南区及五云观东路等项目全面启动。 生产能力继续扩大。全年新增发电机组7065千瓦,输电线路总长度70816公里,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4.5万吨/日。新增通乡公路25公里,通村公路157公里。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活跃,增速加快。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7亿元,增长14.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零售额10.22亿元,增长15.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2.75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47亿元,增长15.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93亿元,增长18.6%,其他行业零售额2.57亿元,增长1.9%。3家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市场成交额5.45亿元,增长34.6%;大型超市达10个,其中:年内新增2个,商品成交额6400万元,增长15.2%。小车、住房、通讯器材等新兴行业成为新一轮消费热点。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经济贸易有新的进展。全年共引进并启动招商引资项目63个,新批外资合同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2950万美元,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3012万美元,增长16%;内联引资项目63个,完成到位内资98123万元,增长22.6%;新增项目注册资本金2.3亿元,增长50%;外贸出口总额达925万美元,增长40.6%。外派劳务118名。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有新突破。中国郴州生态(民俗民居)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桂阳旅游业的知名度。全县旅游人数达53.46万人次,增长53.53%,实现旅游总收入4.03亿元,增长77.53%。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社会货运量8378万吨,增长28.1%;客运量6911万人次,增长24.92%;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728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09%;旅客周转量188767万人公里,增长27.1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9776万元,增长53.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072万元,增长24.3%;电信业务总量4654万元,增长12.1%;移动业务总量20925万元,增长54.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88243户,比上年增加2286户,电话普及率9.6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1802户,增加16829户,互联网用户9127户,增长17.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6569万元,同口径增长22.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506万元,同口径增长14.9%,上划中央“两税”16398万元,增长43.39%,上划中省所得税1665万元,增长18.42%。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7.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0504万元,增长11.18%;非税收入17164万元,增长53.25%;税收收入占比重为53.25%,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68317万元,增长25.17%,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及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保障。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64亿元,比年初增加10.89亿元,同比增长33.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67亿元,新增6.52亿元,同比增长24%;企业存款余额7.13亿元,新增3.1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3亿元,新增4085万元,同比增长3.75%。中长期贷款余额2.36亿元,新增994万元。全年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4.46亿元,同比下降16.3%:其中工业贷款3690万元,下降71%,农业贷款1.7亿元,下降18.4%,商业贷款2971万元,增长98.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9.54亿元,增长4%,现金支出156.8亿元,增长4%,收支相抵,净回笼7.27亿元,增长13%。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142万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699万元,增长38.5%;财产险收入1443万元,增长21.5%。各项赔付支出1192万元,下降21.7%,其中:人身险业务赔款支出310万元,下降62%;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882万元,增长24.7%,保险业务综合赔付率为23.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年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用709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04%。制定科技发展项目22项,其中科研计划项目5项,星火计划项目2项,推广计划项目13项,列入省级计划项目2项,市级项目3项。完成技术合同334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9542万元。取得省先进水平以上科研成果5项。全县14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创产值71696万元,增长39.95%。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开通了“96318”科技服务热线和科技信息“户”联网中心,服务“三农”水平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