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桃江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圆满地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端。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显著改善。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480416万元,同比增长12.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498万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52720万元,增长21.7%;第三产业增加值201198万元,增长9.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438元,比上年增长14.2%。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5%、51%、33.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9、6.3、4.1个百分点。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6.3:31.8:41.9,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 ——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2006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构筑和谐社会,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十八件实事工作纳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统一认识,精心部署,建立健全了实事责任考核体系,并狠抓督促落实。全县十八件实事,通过省、市、县考核验收,各项指标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其中: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有: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560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71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005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530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5814人;农村公路建设建成砼路面305.55公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795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农村沼气池1818口。全面完成任务的有: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369人;县财政安排低保资金增长率为15%;完成了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32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了13所乡镇卫生院的维修改造;村村通工程新建移动基站12个并解决了44个行政村的信号覆盖;16个村(含县级示范村3个)新农村建设任务均已完成;完成了4所乡镇敬老院的改扩建工程;高级职称人员健康检查工作和计生奖扶工作达到目标要求。十八件实事大大增进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生产增速较快。2006年,我县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根本目标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01654万元,同比增长7%。其中:农业产值91906万元,同比增长10.1%,林业产值26989万元,同比增长2.6%,牧业产值74095万元,同比增长4.1%,渔业产值4544万元,同比增长18.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120万元,同比增长15.3%。粮食总产量324795吨,比上年增加28635吨,同比增长9.7%;肉类总产量57964吨,比上年增长7.6%;全年出栏猪76.9万头,同比增长1.9%;出栏牛1.62万头,与上年持平;出栏羊5.72万只,同比下降4.7%;出笼家禽380万羽,同比增长14.8%;禽蛋产量8500吨,同比增长9.7%;水产品产量5520吨,同比增长9.1%。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我县依托市场和区域农业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指导农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了优质稻米、楠竹、绿色葛、品牌茶、商品菜、时鲜水果、藠头等几大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发展。2006年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46个,辐射带动农户15万多户,联接农作物面积45万多亩,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全县30亩以上的粮食大户359户,10亩以上的经济作物大户766户。全县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有1331户,其中养猪100—200头的重点户有731户,200头以上的专业户有600户,其中产肥猪5000头以上的有2户,全县有养牛大户39户,养羊专业户60户。二是农产品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有“美人河”茶叶等18个农产品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3.9万亩优质水稻等农作物基地已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桃江县德辉粮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王德辉”“桃花香”“千里香”“金玉香”大米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浮邱山沙田湾等13个生产基地的11280亩通过了国家的绿色食品基地认定。 ——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2006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000万元,完成土石方800万立方米,投入劳力10万人。现有水库210座,容量19264万立方米,堤防长度42公里,年末有效灌溉面积36.81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3.46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61.72万千瓦;全年完成杨树造林80000亩,其中连片造林10000亩,零星造林70000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我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生产与效益同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0910万元,同比增长2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7%,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1804万元,同比增长36.1%。全县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3家,产值在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的企业有7家。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50%,比上年提高30.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966万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总额5631万元,同比增盈1110万元,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949万元,同比减亏58万元。 ——主力支撑作用彰显。在80个规模工业中,建材、竹、矿冶、机械铸造等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全年完成增加值61890万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6%。 ——建筑业发展态势较好。2006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1810万元,同比增长11.7%。具有资质等级的14家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3371万元,同比增长53.5%,实现利润2183万元,同比增长3.6倍;房屋施工面积541642平方米,同比增长14.9%;房屋竣工面积434496平方米,同比增长24.5%。 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