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桃江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4 益阳市桃江县统计局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6亿元,增长20.2%,其中城镇投资5.05亿元,增长22.0%,农村投资4.01亿元,增长18.0%,在城镇投资中,基建投资3.45亿元,增长70.6%,更新改造投资0.98亿元,增长0.6%,房地产投资0.18亿元,下降61.3%,城镇私人建房投资0.44亿元,下降34.4%。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生产性投入加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4年,全县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2.72亿元,增长19%,企业生产性投资5.1亿元,增长56.4%,城乡居民建房1.24亿元,下降12.2%。修山电站正式动工4个月完成投入1亿元,资江大桥累计完成投资4810万元,已完成工程量的75%以上。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全县共实现财政总收入15088万元,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148万元,增长8.9%,在财政总收入中,除农业税外,完成其它各类税收收入10882万元,增长15.5%,高于财政总收入增速3.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县地方财政支出31915万元,增长16.4%,其中:农业支出2450万元,增长72.8%,教育支出10355万元,增长12.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000万元,增长20.2%,确保了工资、社保的及时拔付和机关的正常运转。

金融业服务意识增强。2004年,金融部门以中央宏观经济政策为指导,开展信贷营销,创建“信用村(镇)”等活动,创新经营、挖潜增效,构建诚实守信、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格局。金融系统存款增幅回落,贷款增幅提高。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67亿元,比年初增加1.99亿元,增长8.06%,增幅比上年回落4.49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23.12亿元,比年初增长5.75%,增幅比上年回落8.7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14.63亿元,增长10.11%,比上年提高1.95个百分点,有效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保险收入、赔付同步提高。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5682万元,支付各类赔款1170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新品种、新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2004年末全县拥有科研开发机构22个,市级科技企业28家。共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5个,其中2个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个项目列入省级高新技术项目和省级火炬计划。争取市以上科技开发资金36万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多个。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生物化学调控等新技术推广面积达90%以上。在湖南省科技博览会上,我县新技术新产品参展项目40多个,展出各类新产品50多件套,其中“探坦”葛奶、“名门”玻璃钢门窗、“坚玉”钢化涂料、“安康”竹木制品获本届博览会金奖。

教育事业在整合小学教育改善教学条件上取得新成就。经过多年的普通小学教育整合工作,全县年末拥有普通小学173所,比1990年减少563所,比上年减少81所。年末在校学生42637人,校舍建筑面积30.07万m2;普通初中51所,在校学生47231人,校舍建筑面积25.23万m2;普通高中9所,在校学生17829人,校舍建筑面积15.38万m2;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2982人,校舍建筑面积3.81万m2;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379人,校舍建筑面积0.16万m2。全县共有小学专任教师3163名,中学专任教师3777名。“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8%,残疾儿童入学率83.7%,小学生辍学率实现零目标,小学毕业生直升率99.8%,初中生辍学率1.6%,初中生毕业率98.4%。今年高考本一本二录取1063人,空军飞行学院录取16人,再次荣获广州军区第一名。危房改造进入攻坚阶段,全年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924万元,改造危房面积18929平方米。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为我县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推陈出新。全县拥有群众文化馆1个,文化站24个,公共图书馆1个,各类藏书10.8万册,档案馆2个,馆藏案卷4.54万卷,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1套,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2套,乡广播电视站24个,广播人口76.84万人,覆盖率93.2%,电视人口78.16万人,覆盖率94.8%。有线电线入户3.25万户。文化广电系统、新闻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先进典型事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文化事业建设以弘扬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为着力点,文学艺术成果累累。全年共创作文艺作品20多个,书法、美术及摄像作品1000余件,并在市以上比赛中获奖23个,其中获金奖3个。文化市场不断规范,年内取缔黑网吧56个,未成年人上网、超时营业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推进。全县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健全,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46个,卫生技术人员1470人,病床1300张。24个乡镇全部组建了防保组,共配备了30名工作人员,每个村均配备了1名防保员。全县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工作扎实有效,全年进行冷链运输5次,下发各类疫苗10.2万人,乙肝疫苗接种率83.33%,卡介苗接种率97.19%,糖丸接种率99.37%,脊髓疫苗接种率97.19%,百白破接种率97.16%,麻疹接种率97.31%,“四苗”全程免疫接种率95%,甲乙类急性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146.92/10万。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59家规模企业进行了监督检查,对817名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对3家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水泥厂进行了立案查处。妇幼工作全面加强,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2%,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3%,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2.6/10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78.2%,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93.4%,孕妇产前检查率为97.8%,产后访视率为95.5%,全县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的同时,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投资630万元建设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综合楼于年底竣工;投资307万元的牛田卫生院、武潭卫生院于年内竣工并投入使用;传染病防治项目建设年内已完成基建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进,全县有50.5%的农业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全年在参加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金牌18块,银牌10块,铜牌6块;省级金牌6块,银牌12块,铜牌11块;市级金牌15块,银牌10块,铜牌8块。

九、人口、人民生活与劳动就业

控制人口总量,保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年末人口8184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017人,农业人口726412人,人口出生率为10‰,自然增长率为4.89‰,计划生育率为97.52%,继续保持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