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桃江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我县国民经济呈平稳发展态势。省、市18件实事落到实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综合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据初步测算,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GDP)32.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增幅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85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20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32亿元,增长10%。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6%、45.1%、32.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5、5.0、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3.5:34.6:31.9,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2.8、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4358元,同比增长22.6%。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支农政策到位,农村经济升温。2004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升温。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2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农业产值8.0亿元,增长8.8%,林业产值2.04亿元,与上年持平,牧业产值6.57亿元,增长12.4%,渔业产值0.31亿元,与上年持平,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亿元,增长11.7%。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今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万吨,同比增长21.4%,粮食种植面积84.7万亩,同比增长24.3%,其中:双季稻面积53.1万亩,增长69.5%,水田复种指数提高。 全面推广优质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迅速发展。全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68万亩,比去年增加8万亩。经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18个,共计11.4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基地1个,面积0.5万亩(葛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7个,面积10.95万亩,其中:水稻4.5万亩,茶叶3.5万亩,瓜果0.05万亩,蔬菜2.9万亩。获得农业部批准的无公害农产品有15个,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楠竹、优质稻、瘦肉型猪、蔬菜等为主的主导产业及茶叶、花卉苗木、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畜牧水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共发展生猪110万头,增长10.3%,其中:出栏生猪66.5万头,增长13.4%。出栏牛1.46万头,增长53.7%,出栏羊5.23万头,增长34.1%,出栏家禽288.5万羽,下降3.7%,肉类总产量4.75万吨,增长12.0%,禽蛋产量0.7万吨,下降0.7%,水产品产量4900吨,与上年持平,渔业养殖水面5.6万亩,下降0.8%。全县形成了12个瘦肉型养殖小区和4个牛、羊养殖小区,有各类养殖专业户2512户,其中规模养殖大户1738户,千头以上的牧场15个。 林业生产成效显著。全县林业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着力开发竹产业,全年共造林38000亩,其中新植杨树14000亩。花卉苗木业正在进一步发展中。竹木加工业稳步发展,全县竹胶板发展到43家、48条生产线。 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000万元,确保了三个万亩堤垸的除险加固和30座小型水库的除险保安。现有水库210座,容量1.93亿m3,塘坝1.31万处,容量0.5亿m3,堤防长度42公里,年末有效灌溉面积55.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7.15万亩,全县防洪灌溉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3.26万千瓦,增长99.9%。水利部门投入38万元在灰山港镇大竹山村机械打井1处,并兴建了水泵房、储水池,解决了全村1400多人历年的饮水困难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今年,我县工业企业克服原材料、燃料涨价、电力紧缺的负面影响,实施的让利保市场战略,促进了工业的长远发展。全县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30.29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5.25亿元,增长16.8%,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3.4%。其中:中央省市属企业完成产值1.33亿元,增长31.6%,县属企业完成产值28.96亿元,增长13.0%。全部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1.92亿元,增长25.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8.37亿元,增长7.4%。 规模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提高。全县规模工业企业71家,其中:中央省市企业7家,县属64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1.92亿元,增长25.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5.53%,同比提高15.59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169万元,比上年增盈1393万元。实现利税8666万元,增长32.3%。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由上年的42.7%下降到31.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23%。全县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9亿元,增长10.6%,竣工产值3亿元,增长22.4%,房屋竣工面积38万m2,增长42.4%,房屋建筑竣工率为74%。 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运输能力增强。2004年,全县交通建设以“建立大交通、促进大发展”为指导思想,紧紧抓住“资金、成本、质量”三个主要环节,重点抓了桃江资江大桥和农村公路建设。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319.2万元,其中,桃江资江大桥投资3873万元,乡村公路建设投资4446.2万元。各乡镇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启动,形成了全民共建农村公路的良好氛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能力逐年增强。全县年末公路里程678公里。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周转量49800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9221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平稳发展。2004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亿元,同比增长11.1%,年末电话用户10.6万户,增长8.2%,移动电话用户7.8万户,增长7.8%。 五、内外贸易、招商引资、旅游 消费持续升温,市场繁荣活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4亿元,增长12.0%,其中:县城6.64亿元,增长13.1%;农村7.4亿元,增长11.0%。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县5家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21亿元,同比增长22.3%。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今年,围绕经济发展主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完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1个,其中,正式动工项目13个,合同引资11.48亿元。全年实际到位内资5.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36.84万美元。 外贸出口工作进展加快。全县外贸出口企业由原来的4家增至11家,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324.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接待旅客59.8万人次,增长9.4%,创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增长22%,其中:桃花江竹海接待游客32.48万人次,增长9.5%,创旅游收入1.19亿元,增长22.8%。桃花江竹海风景区和罗溪瀑布旅游区已正式入选“湖南百景”,桃花江美人窝风情游已纳入全省旅游黄金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