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桃江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益阳市桃江县统计局

桃江县统计局

(二OO四年一月三十日)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重点,开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局面。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投资拉力显著增强,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质量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稳定,为实现全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经济

综合经济增幅创新高,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GDP)26.3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9.08亿元,增长14.2%,其中工业增加值7.22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9.17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9%、47.8%、39.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4.6、3.8个百分点,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4.2%,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3.1:32.7:-34.2调整为30.7:34.5:34.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0.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首次同时超出第一产业水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3年,全县农村经济按照“县抓区域,乡抓规模,村抓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同时,着力发展第二产业企业实体,从根本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口径统计,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OO亿元,比上年增4.1%,其中:农业产值6.07亿元,增长1.3%,林业产值195亿元,增长11%,牧业产值444亿元,增长68%,渔业产值027亿元,增长2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O27亿元,增长149%。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调优调新,高中档优质稻大面积推广。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12万亩,比上年减少9.55万亩,粮食总产量23.59万吨,减少2.5万吨,下降9.6%,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552万亩,减少10.32万亩,水稻总产量20.14万吨,减少2.74万吨,下降12.O%。在水稻中优质稻面积大增,水稻优质率为95.6%,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全县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34.55万亩,比上年增长1.6%,其中:蔬菜种植耕地面积6万亩,全年复种面积13万亩,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蔬菜总产24.81万吨,比上年增9%,蔬菜大棚1100个,比上年增加800个,大棚面积405亩,比上年增255亩,花果山乡人和桥、金家仑蔬菜基地已定为省级放心菜生产基地。

养殖业规模扩大,畜牧业品质提升。全县基本形成了以瘦肉型猪生产为主体,草食牲畜、特种养殖、名优水产品协调发展的格局。全县出栏生猪58.63万头,增长5.6%,其中瘦肉型猪32.6万头,增长60.6%;出栏牛O.95万头,增长28.4%;出栏山羊3.9万只,增长27.87%;出栏家禽299.65万羽,增长10%;渔业养殖水面55850亩,水产品产量4900吨,增长15.8%。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4.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养殖业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养殖规模扩大。全县养殖专业户2300户,其中规模户1600户,基本形成了以瘦肉型猪、牛、羊、土鸡、网箱养鱼为主的15个养殖小区和四个养殖产业带。二是畜牧业品质提升。全县瘦肉型猪比重达55.89%,比上年提高19.3个百分点;良种公猪比重达98.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二元良杂母猪比重达96%,提高44.4个百分点;优质鱼比重96.3%,提高38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健康发展。全县林业围绕以竹富民、加快发展的目标,积极发展营林生产,深化竹产业化建设。全县共造林20910.8亩,完成任务的110%,工程造林通过国家验收。2003年,全县完成林业产值1.95亿元,其中营林产值0.17亿元,竹木采运产值1亿元,林产品产值0.78亿元,全年木材采伐量5.99万m3,楠竹采伐量800万根。全县森林覆盖率54%,保证了林业生产以及林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全县已拥有竹胶板生产企业43家,生产线达48条,发展竹木地板、竹凉席、卫生筷、竹工艺制品企业近800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全县水利系统向上争取经费近2000万元,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500万元,突出防洪保安和抗旱保水工作重点,确保三个万亩堤垸险工险段的除险加固和3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保安,全年共铺开大小水利工程4500处,完成4050处,完成土石方926万方,投入劳力12万人,完成工日700万个,加固堤垸O.8公里,小型水库保安36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55.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7.2万亩。现有水库210座,容量1.93亿m3,塘坝1.31万处,容量O.5亿m3。堤防长度42公里。全县防洪抗旱能力不断提高。面对今年夏季出现的特大旱情,全县投人200万元的抗旱资金,投入劳力15万人次,从科学调度用水到人工降雨,将旱情损失降到最低点。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75449台31.65万千瓦。全县研制、生产、推广各类耕作机械10余种、25000多台件。全县农业机械化生产达70%。

农村税费改革落到实处。费改税的实施使全县农民人均减负43元。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扩大,种植大户出现。到年末全县共流转土地12.6万亩,比上年增长46.18%。全县经营土地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8户,经营50亩以上的有456户。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54亿元,增长18.O%。乡镇企业投入不断加大,全年施工项目155个,投产项目137个,完成投资2.75亿元,增长2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县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1.51亿元,增长17.4%,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5.8%。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市企业完成产值0.94亿元,比上年下降11.7%,县属企业完成产值24.12亿元,增长16%。按企业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6亿元,增长16.1%,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16.46亿元,增长13.4%。

规模工业产出提高。全县规模工业企业73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中央省市属企业7家,县属66家,完成产值8.6亿元,增长16.1%,其中:县属规模工业完成产值7.67亿元,增长21.4%。规模工业的发展,一靠民营工业的主体地位稳住阵脚。在规模工业企业中,民营工业完成产值5.05亿元,增长30.1%,比全部规模工业增幅高14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8.66%。二靠骨干企业的突出贡献。在规模企业中,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28家,比上年增9家,占全部规模企业的38.9%,完成产值6.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产值的79%,其中产值在1000—2000万元的企业有14家,比上年增加7家,产值在2000—3000万元的企业有8家,比上年增2家,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有6家,与上年持平。产值最高的新兴管件有限公司现价产值达64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