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区拥有载重汽车1324辆,增长11.3%,农用运输车1927辆,增长42.2%,机动运输船51艘,增长4.5%。全社会客货周转量69877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4%。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社会邮电业务总量18931万元,增长11.1%。农村电话用户突破10万户。 六、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813万元,增长14.1 %。其中城市零售额213308万元,增长10.7%;农村零售额49505万元,增长3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9175万元,增长13.6%;餐饮业29564万元,增长19.5%;其他行业4074万元,增长5.0%。以住房、通讯器材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引领消费市场快速增长。2006年,石油、家电、中西药品、通迅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62.8%、38.5%、26.6 %和27.6%。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显示出巨大活力,全区3家限额以上连锁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31362万元,增长30.7 %。 市场物价整体上扬。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5%。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99.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1%。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实际利用外资772万美元,下降3.6%,实际利用区外资金232618万元, 增长28.2%。境内省外资金到位94963万元,园区到位资金135645万元,工业项目到位资金163506万元,引进了益阳三本啤酒有限公司、益阳汉森制药有限公司、益阳润野化工有限公司、金星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湖南巨新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益阳晶石石煤科技有限公司等6个重点项目。 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接待旅游人数113.5万人次,同比增长12%,综合收入38180万元,同比增长15.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1073万元,同口径净增5222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412万元,增长20.6%;上划中央“两税”10316万元,增长19%;上划“两个所得税”4345万元,增长28%。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5.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减少了0.7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年末在我区统计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5398万元,比年初增长18.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7914万元,比年初增长17.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5300万元,比年初增长5.4%。消费贷款4337万元, 与年初持平,住房贷款576万元,比年初下降25.9%。 保险市场繁荣活跃。全年保费收入增长20.3%,各项给付支出增长15.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高新技术产业有新的发展,农业科技有新的进步。向省市申报科技计划项目10个。争取了“富民强县计划”、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全区高新技术产值已完成3.8亿元,申请专利50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基地”建设有新的进展,有效地在全区采用猪——沼——稻、稻——鸭共生、秸杆还田免耕栽培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配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调整了中心学校,撤并36个乡镇中心学校。争取财政对教育的投资1600多万元,高中教师工资发放、校舍扩建和危房改造等经费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设立救助基金,筹集募捐款246.75万元,全年共救助学生339.6人次。教学质量大有提高。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3390人,居全市第一,其中:二本以上上线人数1217人,居全市第二。飞行员录取12人,全市第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生巩固率达99%。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结出丰硕成果。区花鼓戏剧团全年共演出238场,下乡演出208场,大型文艺下乡活动4次。创作大型现代戏剧本2个,小型现代戏剧本6个。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舞蹈作品,在第二届湖南艺术节作品展中,获金奖1个、银奖2个、优秀奖5个,参展数量排全市第一。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亮丽赫山”元宵节、“清风润银城”文化广场晚会、“激情赫山”农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成功举办。 卫生事业改革纵深发展。卫生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招聘21名本科应届毕业生到各医疗卫生单位。全年共核、换发卫生许可证1648份。督促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4799人次,合格率92.6%。区乡、村建立健全了疫情报告网络和疫情监测网络。全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6%。血防工作全面提升,杜绝了急性血吸虫病人和本地感染新发病人的出现。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75%。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大众运动会。在省第十届运动会上荣获金牌5枚。 十、环境保护、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报建项目98个,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2个。获批准的96个项目,共投入环保资金250万元。全区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460万元,新建成了污染治理设备13台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5.3%。对辖区内78个排污单位污染源进行了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开展了功能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和烟尘控制区烟气复查监测工作。责令整改制革、造纸、冶炼等污染企业26家,关停5家,绿化中心城区57条小街小巷和17块空坪隙地。新建垃圾消纳场11个。 全区年末总人口81.86万人,比上年增加5100人。全区出生人口8239人,出生率为9.8‰,计划生育率达95.4%。男女性别比为107.8。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金扶助1060人,比上年增加170人。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救助对象已达44人。人民生活收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34元,增长10.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606元,增长10.9%,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810元,增长12.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05元,增长1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月人平保障标准由原来的57.9元增加到82.9元。农村五保老人年人平生活费825元,口粮不低于600斤。农村义务兵、城镇义务兵的群众优待标准已提至400—800元。婚姻登记率达99.5%。全年办理70岁以上老年人优待证1500本,解决慈善医疗资金120万元,为12名唇腭裂患者做了修复手术,发放慈善医疗救助金13.5万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917人。医疗参保单位250家,参保人数24500人,参保企业职工16706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782人。新增生育保险4315人。参加工伤保险364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