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益阳市赫山区统计局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赫山,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据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54.67亿元,增长12.2%,比上年快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7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4.77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1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7428元,增长12.9%。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1:25.2:48.7调整为24.6∶27.0∶48.4,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全区非农产业总值达35.07亿元,增长速度为14% 。

“三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农业产业化初显成效,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6%;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达63家,产值达24.34亿元,比上年增加8.16亿元。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区域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示范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新的发展,抓龙头、创品牌、建基地取得新的成绩。农产品优质品率稳步提高。东湖水产品、黄泥湖蔬菜、白石塘和牌口生态稻及新市渡、岳家桥无公害生猪得到长足发展。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4.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随着城区建设步子的迅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年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00万元。

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省市18件实事21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9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49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14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724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301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643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1907人。财政预算安排低保资金增长率15%。新建农村沼气池1821口。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率100%;符合省定扶助条件的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发放到户率100%。建成通村水泥(沥青)路221.97公里;建成通乡水泥(沥青)路12公里。建设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120套;中心城区小街小巷建设完成5条。扩改建乡镇敬老院3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120人;完成中心城区社区建设6所。对590名高级职称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乡镇卫生院2所。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7所。兴建和扩建变电站4所。13个村启动了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工业化水平太低,产业升级难度大;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等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两极分化严重。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6.9万亩。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8.54万亩,增长0.2%,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03.2万亩,增长0.1%。油料种植面积12.9万亩,增长4.3倍。棉花种植面积1050亩,增长75%。蔬菜种植面积11.6万亩,增长5.2%。粮食总产量43.01万吨,增长5.3%,其中稻谷产量42万吨,增长5.3%。全年出栏牲猪89.14万头,增长7.8%;出笼家禽266万羽,增长6.05%;水产品产量1.9万吨,增长26.6%。茶叶1872吨,增长8.02%;蔬菜26.66万吨,增长9.9%。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有所增长。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4%。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6%。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5.4%,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水利投入资金3012万元,已完成水利建设工程1863处,移动土石方367万方,投工385万个。改造中低产田26200亩,维修改造电灌设备26处,衬砌渠道104千米,开挖疏浚渠道80千米。农业机械总动力81062台,56.96万千瓦,增长5.8%,大中型拖拉机290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31386台,耕整机34799台,农用水泵45092台,联合收割机992台,农用载重汽车1324台,农用运输车1927台,泵站178个。完成造林面积953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000公顷,杨树造林8733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区工业增加值123386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69669万元,增长37.1%。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工业增加值11796万元,增长34.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57873万元,增长40.3 %。重点行业增长加快,有色金属、电子元件、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等几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56432万元,增长40.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新产品产值32859万元,比上年增长47倍。规模工业中:轻工业产值90037万元,同比增长52%,重工业产值154523万元,同比增长51%。大中型工业产值 47143万元,同比增长37%。规模以下工业同步发展,全区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53717万元,增长10.1%。全区形成了以编织袋加工、味姜加工、竹制品加工、机械制造、大米加工、槟榔加工等特色行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大米加工94995吨,增长63.1%;水泥87.57万吨,增长5.8 %;中成药692吨,略降;饮料酒7300千升,增长15.8%;电子元件2635亿件,增长71.1%。

规模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45818万元,增长49.5%;产品销售率为99.86%。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4622万元,增长101.5%。利税总额12227万元,增长51.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7%,比上年提高40.3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区建筑业总产值434793万元,增长1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9620万元,比上年增长40.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9013万元,增长43.4%。农村非农户投资51560万元,比上年增长71.4%。全年工业投资88704万元,增长55.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4%。

房地产开发产销两旺。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37796万元,增长146.3%,比上年上涨120.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商业用房投资分别增长147.5%和729.4%。土地开发投资和土地开发面积分别增长73.4%和38.9%。商品房销售面积40802平方米,增长11.6%,其中现房销售面积36802平方米,增长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