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新宁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3 邵阳市新宁县统计局

市场物价温和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1%,居住价格上涨6.9%,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2.4%。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年内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65个,到位内资6.9亿元,增长6.2%;到位外资435万美元,增长53.7%。成功地举办了深圳招商洽谈会,莨山大道、解放南路旧城改造、紫杉醇提炼、楠竹加工等一批影响新宁发展的重点项目合同成功签约。

旅游业平稳发展。莨山旅游成功举办了“三湘同唱莨山红”等宣传促销活动,入围“新潇湘八景”,被中国旅游协会评为“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全县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拥有宾馆饭店92家,星级宾馆3家,拥有旅行社6家,导游80人,其中国导20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5万人次,创门票收入800万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4657万元,增长21.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228万元,增长23.4%,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6622万元,占58.98%,比上年下降1.32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7180万元,增长28.66%,主要突出保工资、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城镇公共设施基础建设等重点支出。

金融运行稳健,存贷款继续增长。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7777万元,比年初增长21.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5198万元,比年初增长17.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7113万元,比年初增长9.4%,存贷比为37.7%,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在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占50.3%,中长期贷款占18.8%。从贷款项目看:商业贷款15437万元,下降25.9%;工业贷款500万元,下降12.2%;农业贷款29587万元,下降2.1%;基本建设贷款16786万元,增长41.5%。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群众保险意识增强。2006年完成保费收入3405万元,增长6.7%,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785万元,增长7.3%;财险保费收入620万元,增长4.4%。保险业全年赔付1165万元,增长44.3%。

八、科技、教育和环境保护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13人,其中女专业技术人员2716人,占37.1%。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82人,拥有中级技术职称的2496人,分别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2.5%,34.1%。2006年政府科技拨款548.8万元,比上年增加389.8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62万元,比上年增加400万元,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一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研究》获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教育事业稳步前进。2006年财政投入教育支出8972万元,增长2.8%。年末拥有省属重点中学1所,市属重点中学2所,一中、二中通过省市示范性高中督导评估。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2所,543个班级,专任教师1921人,在校学生29697人;小学130所,826个班级,专任教师1571人,在校学生30375人;职业中学2所,专任教师15人,在校学生566人;幼儿园34所,专任教师157人,在园人数7006人。在专任教师队伍中,高级教师820人,占22.4%,一级教师1691人,占46.2%。教育质量提升,学龄儿童入学率99.89%,高考上线率78.9%。教育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6万平方米,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2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通过省验收。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2006年着力生态示范县建设,加大封山育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坚持保护生态和防治污染并重,全面加大污染源治理,收取排污费170万元,环卫部门加强城市保洁,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6.76万册;文化馆1个,送戏下乡826次;广播电视调频转播发射台1个,县城有线电视用户1.13万户,入户率76%,广播电视混合人口履盖率94%;全县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加大了文化市场监管和文物保护力度,“八峒瑶族跳鼓坛”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竞技体育成绩突出。我县老年门球队获邵阳市老年门球赛团体第一名;选手何红梅获52公斤级全国女子柔道冠军赛与亚运会选拨赛第二名。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县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7个,卫生技术人员1306人,床位862张,总资产8708万元,增长16.2%,年诊疗人次数624974人次,增长12.9%,取得业务收入6792万元,增长10.1%。年内完成9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加大了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596626人,其中城镇人口167890人,占28.14%,出生人口6380人,人口出生率10.69‰;死亡人口2858人,人口死亡率4.79‰;人口自然增长率5.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2人。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006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8290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2795万元,增长5.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603元,比上年增加7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6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1668元,增长8.5%。

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2006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机关、企业)23703人,新增866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3194人,新增2273人;工伤保险扩面2159人,失业保险扩面1620人。民政部门抚恤、补助优抚对象3136人,增加308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数为6589人,其中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2238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79人,农村特困户救济人数2136人;农村五保户供养2688人。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各种产值、增加值为现行价、增幅为可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