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新邵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城镇建设强势推进。2006年改造了大坪花坛、大应北路,硬化了白云大道,完成天然气置换工作,大坪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信合大厦、质监大楼、消防大楼等10个重点建设项目先后开工,部分项目主体工程已经竣工。星城大厦、书香园、福康路及向心北路小区开发、下马家停车场综合开发、商招大厦等城镇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各建制镇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亦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我县城镇建设区面积达到23.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17.3%,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县公路里程达到2096公里。全县全社会货物周转量733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3%,旅客周转量2480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9%。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0134万元,比上年增加21.26%。年末局域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2054门;固定电话用户71654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3176户,乡村电话用户58478户,分别增长8.78%、3.07%、10.16%;移动电话年末用户79105户,比上年增长30.58%。小灵通12965户。电话普及率为21.96部/百人,比上年每百人增加3.87部;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4513户,比上年增长13.97%。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收入620万元,比上年增长18.1%。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7335万元,同比增长16.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90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5.8%,住宿餐饮业16426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他行业473万元,比上年增长17.1%。 七、招商引资、对外经济贸易 招商引资成效喜人,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先后组团参加了“邵阳东莞洽谈会”、“泛珠洽谈会”、“乌洽会”以及“中博会”,累计签约金额达15亿元,特别是在“中博会”上取得丰硕成果,成功签约新林大厦、疗养院综合开发、建材市场建设等5个项目,其中有3个项目投资上亿元。全县共引进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20个,项目总投资13.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1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外贸出口实现680万元,比上年增长11.5%。 八、税收、金融、保险业 全县工商税收入库12759.5万元,比上年增长21.2%。按税收体制分:中央税6377万元,省级税829.2万元,县级税5553.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22.4%、23.6%。按征收渠道分:国税系统完成7425.5万元,比上年增长19.95%,地税系统完成5334万元,增长23.1%。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4692万元,比年初增加47032万元,增长16.35%,其中,单位存款余额56515万元,比年初下降3.6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77841万元,比年初增加48979万元,增长21.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6458万元,比年初增加52087万元,增长38.76%,增幅比上年提高18.14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85894万元,增长51.7%,中长期贷款91347万元,增长63.36%。消费贷款14222万元,增长36.87%,个人住房贷款1563万元,下降72.26%。信贷资金对县域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需求压力。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2006年末有7家保险公司入驻新邵。全年保费收入7935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27万元;寿险收入6416.64万元。全年赔付额1788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926.7万元,寿险给付额676.76万元。 九、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 2006年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座,藏书9.2万册,书刊外借4万册次,书架单层总长度2066米,阅览室座席数200个。县级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台1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5%。乡(镇)广播站15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75.8%。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268所。其中:小学176所,特殊学校1所。年末在校学生117380人,其中在校小学生5864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普九”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投入1008万元完成了18个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新生入学率、高一新生入学率分别为100%、100%、57%,2006年的高考中,本科上线1754人,其中2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个,疗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全县卫生机构拥有1474张床位,卫生技术人员132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51人,注册护士323人。 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运动普遍开展。体育场68个。全县开展全面健身项目15项次。全年举办县以上运动会4次。县以上运动会参加人数2126人,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省级银牌2枚。 科技投入加大,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效。2006年全县科研经费支出45万元,比上年增长7.14%。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项,专利申请13件,授权专利6件,签订技术合同3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15万元。2006年,全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2.35亿元,增长32.8%,实现增加值7284万元,增长24.3%。 十、人口、计划生育、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为222064户,总人口752095人,其中:农业人口677972人,非农业人口74123人。年内出生人口9919人,出生率13.3‰;死亡人口3622人,死亡率4.86‰;全年净增人口6297人,自然增长率为8.44‰。全县常住人口667650人。 2006年全县计划生育工作顺利保持全省一类县行列,计划生育率达到92.15%(省评估数),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男女婴儿出生性别比108.47:100,更趋协调。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2006年末全县在岗职工2.11万人,比上年增加1.5%。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7251.1万元,比上年增长27.55%,在岗职工年人平工资13061元,比上年增加2197元,增长20.22%,全部职工年人平工资12393元,比上年增加2829元,增长29.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26.08元,比上年增长19.33%。其中:工薪收入4344.22元,比上年增长22.44%,经营净收入657.21元,比上年增长14.43%,转移性收入1482.32元,比上年增长18.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90.21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工资性收入1367.91元,比上年增长10.86%,家庭经营纯收入777.45元,比上年增长11.16%。农民人平可支配收入2070.76元,比上年增长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