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新邵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邵阳市新邵县统计局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做强工业、做大城镇、做新农村、做旺旅游”四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抢抓机遇,开拓前进,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和谐新邵,全县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县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27232万元,比上年增长12.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创20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839万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99424万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128969万元,增长13.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4942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0.2:30.4:3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2%、44.4%、42.4%,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动力。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7727万元,比上年增长20.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566万元,增长19.74%;上划两税4449万元,比上年增长20.7%。全县财政支出为47903万元,比上年增长25.02%。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5.42%,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71.55%。

改革改制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全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2004年启动的27家企业改制扫尾工作全部结束,40家2005年启动的企业改制基本完成,2006年新启动的6家改制企业已有5家完成产权交割。

为民办实事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扎实完成了省定8件实事、市定11件实事,省人民政府授予我县“全省为民办8件实事先进单位”。在扩大城乡就业、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乡镇敬老院、沼气池建设、村村通电话等工作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规模工业总量偏小;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大;财政困难状况还没有根本性改善。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增长发展。全县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06年落实粮食种植面积58.9千公顷,增长1.25%。实现粮食总产31.93万吨,其中稻谷24.6万吨,分别增长5.54%和5.41%。油料总产量4595吨,增长6.02%。水果总产量47863吨,增长2.29%。畜牧养殖业稳步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58275吨,比上年增长4.7%。禽蛋产量1940吨,增长4.86%。水产品产量5880吨,增长5.04%。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入,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林竹、药材、水果、畜牧业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11.86千公顷,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0.14%,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药材2.65千公顷;蔬菜5.6千公顷;花卉苗木13.33公顷。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32.6万亩,新造速生丰产林5万亩,新扩楠竹2000亩,低改1.5万亩。

农村“一加三”工程成效显著。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3家,总数达424家。其中经认定为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2家,实现销售收入15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97%。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水利工程投入资金3560万元,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8000处,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80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7.8千公顷。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5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31%;农用拖拉机2361台,农用运输车1418辆;农村用电量10633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68.14%。

建设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20万元,全县新增1.59万人稳定脱贫,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7.31万人,比上年下降8.41%。免费培训农民5999名,转移输送农村剩余劳动力3799名。

新农村建设稳步展开,农村面貌日益改善。全县1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水、电、路、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72个在建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新启动项目28个,完成“五改”3500户,2000余户完成了旧房改造和庭院美化,示范村人平纯收入增加300元,达到4200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4处,解决饮水困难5260人,新建沼气池1610口。全县深入开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行红白喜事新办活动。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5743万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为50369万元,比上年增长33.6%。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工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4024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95%。2006年全县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为51家,亏损企业2家,亏损面为3.92%,比上年减少6.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6883.9万元,比上年增加3361万元,增长95.4%。其中:规模工业中盈利企业盈利额6998.1万元,比上年增加3301.7万元,增长89.32%。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58.52%,比上年提高31.7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销良好,产品销售率97.91%。

建筑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县建筑业增加值23681万元,增长10.3%。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7.2万元,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7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6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986万元,比上年增长52.97%。其中城镇投资140600万元,增长59.14%。按产业分,第一产业6990万元,增长159.66%,第二产业97162万元,增长34.07%,第三产业83834万元,增长75.66%。工业投资总量大。工业投资96312万元,增长41.48%。其中,采掘业12681万元,增长122.86%,制造业28864万元,增长42.33%,电力工业54554万元,增长30.66%。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0560万元,增长57.61%。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5.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6万平方米。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筱溪电站和晒谷滩电站建设进展顺利,筱溪电站共签订移民合同720户2700人,完成拆迁687户2568人,两大电站分别完成投资3.3亿元、1.3亿元。酿溪大道、通村公路、通乡油路等重点工程超额完成任务。总投资1.6亿元、集休闲、娱乐、办公于一体的大型三产项目——新林大厦工程于2006年11月26日奠基动工。12月29日,投资8000万元的207国道新邵绕城段一期工程暨资江二桥建设工程正式奠基。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为新邵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