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东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主体是民营,基础是农业,主导是服务”的战略思想,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和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全新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4753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8705万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24600万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增加值181448万元,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08元,增长10.3%。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为31.1:28.2:40.7,在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同时,一产业总量的比重继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增速加快。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够快,且收入差距大。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1655万元,比上年增加6.93%。从农业内部结构看,传统农业得到巩固,避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结构性调整初露端倪。全年粮食总产量43.66万吨,比上年增长27.83%,接近1996年历史最好水平。出栏牲猪100.16万头,比上年增长4.33%;出笼家禽720万羽,比上年增长2.86%;水产品产量15200吨,比上年增长4.83%,禽蛋产量14016吨,比上年增长4.6%。 2004年,全县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重点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全县在增加资金、信息、技术投入的基础上,层层办点,以点带面,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由于中央1号文件和国家支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增。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5.01千公顷,优质稻播面积达22.1千公顷。蔬菜和果用瓜面积为13.1千公顷和2.3千公顷,分别增长24.6%和13.4%。养殖业克服年初禽流感不利影响,实现稳步快速增长。畜牧水产总值达121539万元,占农村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48.3%。林业生产发展势头强劲。“衡东大桃”油茶大面积推广,其他主要林产品也有较好的收成。网箱养鱼、珍珠养殖、藤茶移栽、三倍体毛白杨等结构调整主体项目初具规模和特色。农村非农经济持续发展。民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就业压力。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农电网改造进一步铺开,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随着各级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11条通乡公路完成路基工程67.7公里,路面工程36.3公里,其中草高、大湖、清大、清三、珍石五条公路路面改造圆满完成,21条通村公路完成路基路面工程86.52公里;农田水利建设常抓不懈,对白莲、德圳水库和面上水利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维修改造了一批机电排灌设施。生态林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人工造林6万余亩,退耕还林3.2亩。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销售、效益快速增长。在实施工业化战略推动下,全县工业企业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销售保持快速增长,效益大幅提升。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17385万元,较上年增长14%。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149981万元,比上年增长21.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日用瓷13212万件,按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0.04%;泵12643台,比上年增长49.09%;机油泵84.94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16.4%,中成药112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9.09%。 企业改革稳定推进。全县在总结前几年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2004年全县成功实施了14个粮食企业,水泥厂、氮肥厂、棉麻土特产公司、新霞农副产品公司和肉食公司改革改制。到年底,全县已完成59家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县域经济中国有、集体成份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0.22亿元,增长12%,占县域生产总值的45%,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全县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9.5%。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生产、效益保持较快增长。民营经济增势强劲。钨业、泵业、鞋业、药业、瓷业已成为我县支柱产业。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县建筑业完成总产值9836万元,增长21.8%。建筑资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安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976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倍。商品房销售面积6.83万平方米,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势头。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规模。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全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0975万元,比上年增长20.45%,随着县城滨江区开发力度的加大,多元化投资尤其是城乡个体投资增长较快,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39983万元,增长23.04%,限额以下投资60992万元,增长22.1%,集体单位投资下降。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乡村公路建设是历史上最快的一年。县城改造建设成效明显,新扩建城区道路4.6公里,完成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2.8公里,启动、在建住宅小区3个,完成了5万吨自来水厂扩改。各建制镇扩容步伐加快,建成了新塘镇东健路样板街、大浦镇大堡路示范街等一批重点项目。大浦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架设了巾峰—新塘——吴集110千伏双回线路。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启动了怀素塔旅游景区建设,实施了锡岩仙洞和潭江口景区维修改造,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四、运输、邮电通讯 运输、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总产值133833万元,增长24.7%。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3574万吨公里,比上年减少9.6%,完成客运实际周转量1896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2.4%,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县有551个村通了程控电话,固定电话用户50731户,增长12.77%,农村电话入户率达18%,城镇电话入户率达92%,全县24个乡镇建起了移动电话机站,信号覆盖率达100%。 五、财贸、金融、保险 消费品市场活跃,消费水平提高,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293万元,比上年增长13.8%。 财政收入克服了取消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全县完成县域财政总收入16688万元,比上年增长21.85%,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11363万元,比上年增长12.58%,地方财政支出26136万元,比上年增长2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