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南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3 衡阳市衡南县统计局

金融运行稳健。全县各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4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1%。

保险市场形势喜人。全年保费收入达到10918万元,比上年增长70.9%,其中寿险收入8582万元,增长72.1%;财产保险收入2336万元,增长66.9%。各类赔付支出2747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寿险赔款1347万元,财产险赔款1400万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在改革和调整中蓬勃发展。全县小学校数264所,在校小学生72512人,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达100%。全县普通中学校数57所。其中初级中学49所。各类中学在校学生54935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38935人。我县高考本科上线1465人,上线率40%。全县控流保额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劝回学生1250人,全县有385名孤儿和贫困生得到全县各单位的对口资助。

全县春、秋两期共免学杂费学生人数216364人,减免资金2358万元;共免教科书学生人数24552人,减免资金303.06万元;补助寄宿学生寄宿生活费人数2332人,补助资金62.6万元。

科技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实施科技计划16项,其中市以上14项,申报专利1项,新增高新技术产品3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76亿元,引进扩大示范农业新技术新成果4项,全年签订技术合作协议4份。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年底全县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33个,其中艺术类2个,群文类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22000册。电视人口覆盖率99%,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38700户。文艺创作十分活跃,在国家、省、地市级分别发表、展演、出版各类文艺作品93件,其中国家级4件、省级32件、市级57件。获奖29件,其中国家级1件,省级15件,市级13件,摄影作用《还我本色》荣获文化部群星奖。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4个,实有床位1200张,卫生技术人员2600人,其中医生1584人,注册护士620人。全县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80人;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51人;农村乡(镇)卫生院27个,床位750张,卫生技术人员2050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100%。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规范,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达10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在组织参加国家、省级以上的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12枚,银牌18枚,铜牌12枚,各种体育场馆、学校、群众活动场所的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县总人口102.29万人,其中:男性54.12万人,女性48.17万人,城镇人口28.12万人,乡村人口74.17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1元,增长13.9%,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757元,比上年增长26.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7元,增长12.75%,农民人均纯收入4841元,增长13. 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05元,增长4.9%。居民的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45.35平方米,分别增加24.05%和0.51%。居民的家庭设施、卫生条件、居住环境都有明显进步和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7年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共有参保职工19331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共有参保人员21935人,基本医疗保险共有参保人员36516人,工伤保险参保人员22797人。

农村低保全面铺开。全县累计保障19176户共61992人,发放保障资金130.3万元,人均月保障补助30.4万元。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继续完善。全县共救助437人,发放救助资金63.39万元。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水资源总量5.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1%。全年总用水量4.7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其中,生活用水增长3%,工业用水增长3%,农业用水增长5%。全年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4万亩,完成造林成活面积1.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完成1.4万亩。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成活面积1.1万亩,占完成造林成活面积78.57%。截至2007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万亩。

2007年全年共实施污染治理项目11个,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3300万元,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全县区域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初步测算,万元规模工业能耗降低率为10%。

全年安全生产事故共死亡人数35人,亿元GDP死亡率33.37%;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6人,死亡率176.4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27人,死亡率590.28%;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人数为0,死亡率为0。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专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行价,速度为可比价。

3、年末人口为省局认定返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