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阳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3 衡阳市衡阳县统计局

五、贸易与旅游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0亿元,增长21.6%。分地域看,县级消费品零售额15.34亿元,县以下零售额20.86亿元,分别增长23.3%和2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42亿元,增长22.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57亿元,增长19.8%;其他行业零售额0.21亿元,增长13.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审批外商投资项目10个,实际到位外资3536万美元,增长21.4%。全年实际引进内资项目55个,实际到位资金31.5亿元,增长12.9%。

旅游业不断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1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实现旅游总收入1825万元,增长17%。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22亿吨公里,增长17.2%;旅客周转量2.83亿人公里,下降4.8%。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473万元,增长15.4%;电信业务总量1.76亿元,增长23.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24万户,增加0.0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5.20万户,净增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7.4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2.6户/百人。互联网用户数1.14万户,比上年末净增0.24万户,增长26.6%。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9.4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6%,其中税收收入1.34亿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7.94%,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支出12.29亿元,增长34.7%,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68亿元,社会保障支出2.18亿元,教育支出2.7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02亿元,分别增长55.6%、43.6%、35.7%和53.2%。

金融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06亿元,比年初增加14.38亿元,增长20.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4.8亿元,比年初增加13.6亿元,增长22.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78亿元,比年初增加1.27亿元,增长4.6%。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8.27亿元,比年初增加2.21亿元。

保险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9405万元,增长73.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99万元,下降50.1%;寿险保费收入15967万元,增长79.3%;健康及意外险保费收入665万元,增长123.1%,新增农业保险收入1774万元。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6609.9万元,增长105.1%。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年普通高中招生7230人,在校学生20042人,毕业生6367人。普通初中招生14472人,在校学生44634人,毕业生13403人。普通小学招生16360人,在校学生90775人,毕业生13478人。特殊教育招生18人,在校学生12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565人。义务教育基础不断夯实,完成危房改造面积5.5万平方米,新增合格学校14所。“普九”债务化解已完成债务核实,第一批资金已拨付到位。高考二批本科上线人数居全市榜首。县职业中专成为“中南地区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全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项,有2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年受理专利申请4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件;专利授权30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全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18亿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工作好戏连台,成功举办了“春暖梨园”首届文艺团体汇演,《唱衡州》获省首届“湘人湘歌”大赛衡阳赛区金奖,积极实施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达到10692场。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全县医疗卫生机构35个,拥有床位总数1489张;卫生技术人员255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126人,注册护士535人。新改扩建了三湖镇和板市乡卫生院。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77.82万人,参合率为90.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运动员参加各类比赛共获得省级金牌2枚,银牌4枚,市级金牌25枚,银牌12枚,铜牌5枚。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全民体育健身试点县。成功举办‘2008“天之衡”杯迎奥运千人环城跑赛。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11.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40万人,乡村人口79.1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164人,人口出生率为11.01‰,比上年上升了0 .1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213人,死亡率为6.53‰,上升了0 .1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4.48‰,与上年持平。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3 :100。全县年末常住人口为105.5万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位居全省“一类县”行列。全县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07.4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16.464万元,共有1934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49.86元,比上年增加1219元,增长14.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6677.77元,增长17.2%;经营净收入1615.70元,增长3.2%;财产性收入445.82元,增长179.3%;转移性收入817.11元,下降18.1%。农民人均纯收入5542.27元,比上年增加803.37元,增长16.95%。其中,工资性收入2021.30元,增长21.19%;家庭经营收入3280.94元,增长13.33%;财产性收入112.03元,增长79.13%;转移性收入127.99元,增长12.77%。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613.81元,比上年增加2049.45元,增长31.2%。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支出分别增长27.28%、3.06%和22.9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35.66元,比上年增加346.87元,增长10.88%。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分别增长13.51%、8.06%和0.05%。全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5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42平方米。

就业工作平稳推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093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2921人,113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得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51人。年末全县全部从业人数为64.78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47419人。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劳动报酬为16512元,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572元,分别增长11.7%和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