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阳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审批外商投资项目10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480万美元,增长15%。全年实际引进内资项目80个,实际到位资金36.5亿元,增长21.4%。其中到位资金上亿元以上项目8个。 旅游业加快发展。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1560万元,增长17.9%。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县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04亿吨公里,增长0.17%;旅客周转量2.97亿人公里,增长0.04%。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56亿元,比上年增长40.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143万元,增长70.2%;电信业务总量3.35亿元,增长39.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2万户,减少0.3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2.9万户,净增1.1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7.4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1.6户/百人。互联网用户数9005户,比上年末净增1155户,增长14.7%。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6%,其中税收收入0.92亿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6.74%,比上年提高9.68个百分点。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13亿元,增长38.8%,确保了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及环境保护等事业的正常运转。 金融稳健运行。200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69亿元,比年初增加12.83亿元,增长22.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2亿元,比年初增加9.05亿元,增长17.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51亿元,比年初增加3.83亿元,增长16.2%。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06亿元,比年初增加2.61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1208万元,增长20.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04万元,增长65.9%;寿险保费收入8906万元,增长15.0%;健康及意外险保费收入298万元,下降 14%。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3223万元,增长97.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全县普通高中招生7222人,在校学生20446人,毕业生5941人。普通初中招生16034人,在校学生43882人,毕业生14527人。普通小学招生17055人,在校学生87871人,毕业生13613人。特殊教育招生24人,在校学生13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2017人。教育“两基”等各项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基础教育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高考成绩夺得全市“五连冠”,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13万农村中小学生杂费3048万元, 29841名困难学生免费得到课本并享受生活补贴。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科技工作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科普示范县”殊荣。2007年,全县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项,有2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全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76亿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件;专利授权量7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工作好戏连台,先后举办了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2项,积极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与上年持平。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35个,拥有床位总数1354张;卫生技术人员2544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152人,注册护士505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6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顺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70.12万人,参合率为79.26%,比上年提高7.95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竞相发展,成功承办了’2007全国象棋等级赛。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11.4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09万人,乡村人口80.3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033人,人口出生率为10.89‰,比上年下降0.3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082人,死亡率为6.41‰,下降0.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4.48‰,上升0.17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6 :100。全县年末常住人口为105.5万人。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位居全省“一类县”行列。全县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90.3万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11.184万元,共有1625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据县调查队抽样调查显示,200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29元,比上年增加1156元,增长16.35%。人均消费支出6564元,同比增加1544元,增长30.76%。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5695元,增加365元;经营净收入1566元,增加611元;财产性收入160元,减少10元;转移性收入998元,增加336元。几大消费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2.95%,衣着支出增长130.6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44.94%,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9.76%,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2.8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52.63%,居住支出增长80.09%,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9.2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738.9元,增长14.9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667.83元,增长18.15%;家庭经营收入2895.03元,增长13.79%。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全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88.79元,比上年增长11.7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566.39元,比上年增长11.9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1%。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22台,电冰箱7台,摩托车12台,移动电话14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台、1台、1台和持平。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8.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 就业工作平稳推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942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3738人,81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得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64人。年末全县全部从业人数为64.47万人,比上年增加0.39万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46891人。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为14777元,其中在岗职工14881元,分别增长13.9%和14.0%。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06人,新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528人,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11人。低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县享受城镇低保补助的人数10296人,纳入农村低保人数为36104人,城乡低保资金按规定100%拨付发放到位。年内改扩建4所乡镇敬老院,新增入住对象15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