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房地产开发有所回落。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2200万元,同比下降57.7 %。商品房销售面积6万平方米,增长87.5%。商品房空置面积大幅减少,年末空置面积为0.06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0%。 五、贸易与旅游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3亿元,增长13%。分地域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10.6亿元,县以下零售额15.13亿元,分别增长16.4%和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82亿元,增长12.9%;住宿餐饮业4.73亿元,增长13.4%;其他行业0.18亿元,增长12.2%。 表3:2006年衡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313.0 其中:县10.6016.4 县以下15.1310.7 其中:批发零售额20.8212.9 #限额以上1.795.0 限额以下及个体户19.0313.7 住宿和餐饮业4.7313.4 其他行业0.1812.2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026万美元,增长20%。全年实际引进内资项目101个,实际到位资金30.07亿元,增长21.8%。其中到位资金上亿元以上项目6个,到位资金5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 旅游业加快发展。2006年,全县红色旅游持续发展,旅游市场全面升温。全年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1220万元,增长22 %。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04亿吨公里,下降1.0%;旅客周转量2.97亿人公里,增长1.4%。 表4:2006年衡阳县运输业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货运量万吨649.51.2 公路万吨6311.2 水运万吨18.52.1 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10365-1.0 公路万吨公里10105-1.0 水运万吨公里260-1.1 客运量万人1095.8-0.9 公路万人1056-1.0 水运万人39.82.5 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297051.4 公路万人公里290631.4 水运万人公里6422.0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5340万元,增长26.2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4081万元,增长26.1%。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20.33万户,比上年末净增1.65万户。其中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59万户,减少0.4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74万户,净增2.1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7.6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4 户/百人。 七、金融与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85亿元,比年初增加10亿元,增长21.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15亿元,比年初增加9.2亿元,增长21.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67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增长7.7%。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7亿元。全县金融机构盈利3615万元,比上年略有增长。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0.93亿元,增长37.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12亿元,下降6.5%;寿险保费收入0.78亿元,增长42.1%;健康及意外险保费收入0.03亿元,增长38.1%。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0.23亿元,下降18.4%。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县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项,有2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44亿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件;专利授权量13件。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0252人,增长3.7%。“普九”成果在巩固中提高,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共考聘中小学教师282名,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唱衡州》歌曲作品在市歌征集活动中获金奖。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与上年持平。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35个,拥有床位总数937张;卫生技术人员2579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220人,注册护士519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覆盖农村人口99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62.2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县体育场地59个,其中体育馆1座,运动场5个,各种训练房16个。全县运动员夺取25 项全市冠军。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12.8万人,增加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58万人,乡村人口86.2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391人,人口出生率为11.22‰,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631人,死亡率为6.91‰,上升0.2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4.31‰,下降0.05个千分点。全县常住人口为105.4万人。全县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77.52万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1.14万元,共有1211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73元,增长12.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5337元,增长1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21.19元,增长10.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411.63元,增长20.6%;家庭经营收入2544.09元,增长5.3%;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65.46元,增长6.5%。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25元,增长13.7%。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118元,增长12.3%;医疗保健支出344元,增长3.5%;交通和通讯支出430元,增长9.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1%,下降0.6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6台,电视机106台,电冰箱86台。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53.5元,增长8.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03%,下降0.5个百分点。年末人均拥有彩色电视机0.21台,电话机0.18部,移动电话机0.14部。人均住房面积38.25平方米,增长1.46%。 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县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246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5523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525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0203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55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157万元,增长34.1%。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