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株洲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3 株洲市株洲县统计局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6453万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5884万元,增长11.50%;邮政业务总量569万元,下降12.86%。年末住宅电话用户55280户,同比增长2%,其中乡村住宅电话用户41460户,同比增长18.23%。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333个。年末互联网用户1578户,同比增长7.71%。移动电话用户43260户,增长13.25%。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县境内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实现旅游总收入3800万元,增长8.57%,城郊旅游休闲特色县初步凸现。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坚持以财税工作总揽经济工作全局,财源结构逐步优化,财政管理日趋规范,提前一个月完成了财政税收工作任务。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4629万元,为年计划13210万元的110.74%,增长24.1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365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增长30.11%。分部门看,国税局完成3895万元,完成预算的108.5%,同比增长21.72%;地税局完成3866万元,完成预算的129.3%,同比增长42.24%;财政局完成6868万元,完成预算的103.59%,同比增长17.12%。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县财政支出24983万元,比上年增长26.19%。在支出中重点确保了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加大了对教育事业、农业生产及综合开发和社会保障补助等方面的重点支出,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0.23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存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8.08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16.10亿元,同比增长12.07%。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成8.56亿元,同比下降13.94%。贷款投向重点突出在工农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方面。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2982万元,同比增长2.72%。赔付额882.8万元,比上年增长5.33%,赔付率30.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加强。大力实施科技引领战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79人,其中拥有高级技术职称158人。县级从事科普活动专职人员8人。科技咨询2万多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万多份,短训班10.2万人次,科技普及率98%,科技入户率95%。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申请专利10件,科技成果推广进程加快。组织实施了5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3%,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成为科技进步考核合格县。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县五中等示范窗口学校的办学水平,县职业中专成功跨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行列,育红小学成为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株洲技术学院引进落户我县,必将为加快株洲县人才培养发挥很好的作用。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学32所,普通小学143所,职业学校1所。在校普通中学生31610人,职业中学学生1478人,小学学生19547人,在幼儿园幼儿3830人。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为98%,高中升学率为80%,全年共为各类大专以上院校输送人才1134人。全年教育经费支出4917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3.61%。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以网吧为重点的文化市场整治,组织万名中小学生举行了“告别网吧、远离毒品、反对邪教”的签名宣誓活动,确保了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广泛开展“月月乐”等群众性文艺活动。全县有文化站21个,文物管理所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全年放映电影650余场,其中送电影下乡100余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13万余册。广场文艺“月月乐”举办了15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广播影视业稳定发展。电视台1座,一千瓦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3%,有线电视用户8100户。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普遍实行聘用制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病人选择医生办法加快推广。积极运用市场手段调整资源配置,全县营利性医疗机构28所,其中民营诊所28所。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进一步健全,县建立了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初步建立。农村改水工作已基本完成。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活动在继续开展。年末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807人,其中执业医师221人,执业助理医师124人,注册护士162人。全县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563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实有床位数233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60.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县城举办了体育“月月赛”活动2000余人次。举办了首届机关运动会,共有2692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六个大项的角逐,取得了圆满成功。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在2004年全省青少年田径赛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健儿获得了好名次;在全市“三好”杯运动会获得银牌、铜牌各1枚。在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龙舟赛上,获得了1金8银,创造了我县竞技体育的最好成绩。

——环境保护工作有待并进。2004年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4.2平方公里。年末全县建有自然风景保护区1个,自然风景保护区面积2697公顷。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409万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5.7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61.45%。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20783万标立方;二氧化硫排放量483.66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0.43%;工业粉尘排放量1238.9吨,工业粉尘去除量70吨,全县工业污染源初步实现了达标排放。全县列入统计观察的46家工业企业,达标率为100%。同时加强了对河流、水库、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如对风景名胜区大京水库监测,对县城渌口大气环境监测等都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严格执行了《湘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湘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年末全县总户数123066户,总人口439365人,其中农业人口388888人,非农业人口50477人。计划生育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计划生育率达98.37%,进入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第一方阵。207名三峡移民顺利搬迁入住古岳峰镇和太湖乡。全年人口出生率8.7‰,下降0.33个千分点;死亡率6.15‰;人口自然增长率2.55‰,下降0.40个千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