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株洲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株洲市株洲县统计局

2004年,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县委、政府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扣住“继续突出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城镇建设、搞活财政,加快推进‘三化’进程”的工作思路不放,以科学发展观布局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了“思想解放与对外开放并进,经济发展与财政增长并进,投入增加与农民增收并进,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并进,行政效能提高与经济环境优化并进”的新局面。

一、综合

——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三次产业进一步向协调方向并进。

据初步核实,今年全县生产总值为356657万元(3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222万元(9.22亿元),同比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33871万元(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130564万元(13.06亿元),同比增长11.4%。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25.85:37.54:36.61。人均GDP首次突破8千元大关,达8130元(983美元),同比增长18.44%。

——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全县通过近几年产权改革,招商引资,民营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以工业为例,截止12月底,县域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9.4%,高于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体发展速度9.3个百分点。12月末全县个私经济总户数达7675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4.33%,从业人员16622人,比上年同期增长54.83%。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县域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70.9%;比上年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

——积极推进“三化”进程。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以“山爹”牌粉丝、“利达”牌茶叶和“喷喷香”牌大米等一批规模型龙头企业有较快发展,带动作用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全县已有92个各类行业协会。农产品质量建设全面推进,实施“放心药”、“放心菜”工程,着力构建药品“两网”体系,完成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定面积36万亩。全年农村外出劳务人员9万余人(含在本乡镇内),比上年增加1万余人;劳务总收入5.76亿元,增长11.3%。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镇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47.34%。

——十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十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39项考核指标已全面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农村新建沼气池等16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改造乡镇敬老院等9项指标100%完成目标任务;财政预算安排“低保”资金增长率、药品同品种质量考核合格率等14项指标达到目标要求。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围绕创建“平安渌湘”目标,深入组织开展了夏季百日侦破大会战暨县城社会治安集中整治等一系列专项活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发放“两补”资金960万元,直接为农民减负增收2022万元。安全生产加强,全县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多渠道扩大就业,全年净增就业岗位3012个,通过多种途径使1711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

——省级文明县城顺利达标。汇聚各方力量开展的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活动,各项考核指标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箭台宾馆依法破产,房产开发公司、客运公司、外贸公司、医药总公司等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建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首批26家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切实抓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畜牧站、农技站为试点的乡镇七站八所改革已经铺开。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以奖代补”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得到广泛推行。教育改革继续深入,全县各中小学校全部实行校长聘任制、教师聘用制。优化学校布局,撤并小学23所,纳入长远发展规划的50所中小学校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医疗卫生经营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县中医院、黄龙卫生院等成功实施了领办制度,标志着我县卫生事业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办向政府管理转变,由政府包办向社会主办转变。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工业薄弱;微观经济运行活力不够强,特别是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等。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一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呈现出新亮点。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8825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7.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减变增,比上年增长10.47%,面积达44.53千公顷,总产量320620吨,同比增长12.18%;其中早稻面积18.7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3.8%;早稻产量127889吨,比上年增长24.52%;晚稻产量165888吨,比上年增长6.57%。蔬菜瓜类等其他作物播种面积8.5千公顷,同比下降17.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缩小,为640公顷,但品种结构更贴近市场需求。

二是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累计出栏牲猪53.48万头,增长5.15%;出栏羊4.5万只,增长2.27%;家禽出笼287.5万羽,增长5.18%;禽蛋总产量6350吨,增长4.17%。渔业生产增长较快,水产品总产量10560吨,增长3.83%。存栏牲猪27.2万头,存栏羊2.55万只,存栏家禽142万羽,其分别增长2.95%、1.19%、4.88%。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县各类水利工程处投入资金10045万元(含航电枢纽库区附属工程9000万元),完成土石方1061.2万立方米(含航电枢纽库区附属工程652.6万立方米);年末总灌溉面积25.19千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3.53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6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3.55千公顷,本年新增0.2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3.09千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6千公顷,本年新增0.02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9.84万千瓦,增长7.83%。全年人工造林3.53千公顷,其中退耕还林767公顷;年末有林地面积82.58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9.79%,比上年高2.55个百分点。努力推进农村能源改革,建成沼气池2308口,一批农户用上了清洁环保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