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株洲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株洲市株洲县统计局

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围绕“推进三化进程,建设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目标,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县呈现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投资拉力显著,农民收入增加,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保持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全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73604万元,比上年增长9.6%,增幅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025万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98197万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03382万元,增长10.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1%、53.72%、38.7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203元(750美元),比上年增长10.10%。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28.1∶34.2∶37.7调整为26.32∶35.89∶37.79。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47.0%,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28.3%。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镇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县城市化水平比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基础薄弱、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微观经济运行活力不够强,特别是部分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困难,居民收入、消费差距继续扩大等。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农业总产值5.83亿元,同比减少2.43%;林业总产值0.51亿元,同比增长11.2%;牧业总产值3.99亿元,同比增长4.7%;渔业总产值0.61亿元,同比增长7.8%。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粮食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经济作物继续扩大,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0.94千公顷,同比调减3.8%,总产量28.96万吨,下降6.48%;早中晚优质稻种植面积8.6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53千公顷,占水稻种植总面积22.61%。瓜、果、商品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2.2%,果用瓜种植面积达1.63千公顷。蔬菜面积达8.4千公顷,比上年增3.7%。其他主要农作物中,茶叶225吨,与上年持平;水果4641吨,增长1.07%。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人工造林872公顷,增长180%,年末有林地面积76.62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4%,比上年高0.46个百分点。

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累计出栏牲猪48.52万头,比上年增长4.1%,存栏牲猪26.55万头,比上年增长6.28%;出售和自宰肉用牛1400头,与上年持平;出栏羊4.25万只,增长3.16%;家禽出笼260.07万羽,同比增长7.35%;蛋总产量5890吨,增长3.55%;牛奶总产量35吨。全年水产品产量9780吨,同比增长3.69%。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一批规模型龙头企业有较快发展,带动作用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全县已有各类行业协会91个。农产品质量建设全面推进。全县认定无公害农产品4个,基地覆盖面积2.2千公顷;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数3个,基地覆盖面积0.2千公顷。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一批经济林果、特种蔬菜、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等基地初具规模。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全县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0300处,已完成项目9785处,投入资金3307万元,完成土石方630万立方米;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5.11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5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3.05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3.01千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2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7.42万千瓦,增长6.1%。年内新建农户沼气池110户。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人均减负60元。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77.3%提高到7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28亿元,增长14.11%。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1亿元,同比增长24.58%。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发展加快。私营工业完成产值0.89亿元,增长227.16%;股份制工业完成产值0.37亿元,增长100.3%。全年用电量1.45亿千瓦时,增长45.33%;其中工业用电保持较高增长。工业用电1.3亿千瓦时,增长30%。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产品结构继续优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63种,下降的有12种。与上年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7.16万吨,比上年增长23.02%;水泥7.5万吨,比上年增长13.46%;服装3.53万件,增长2.32%;日用陶瓷9412万件,增长1.93倍;电子元件163.68万只,下降24.29%;玻璃制品2873吨,增长67.52%。着力培育发展"小巨人"企业集团,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成效,新增"小巨人"企业6个。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把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国有、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县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6.77%。全县有30户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了资产重组,重组规模1亿多元。一批劣势企业通过改组、改制、改造、兼并联合,平稳退出市场;重点企业的竞争力和支撑作用增强。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健全。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县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2亿元,产品销售率98.2%。企业效益逐步回升。实现税收3257万元;实现利润201.9万元,同比增长127.88%。亏损面、亏损额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面18.18%,下降个25个百分点;亏损额560.1万元,下降27.2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88.79%,提高8.2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虽有好转,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全部国有企业总体是亏损,亏损额为159.3万元;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只有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