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醴陵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3 株洲市醴陵市统计局

市场物价继续攀升。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11%,比上年提高2.1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5.45%,比上年提高2.3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最快,同比上涨%。

七、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利用外资迈上新台阶。2007年,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快对外贸易的步伐,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0个,外商企业增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4885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840万美元,引进内资8.5亿元,完成外贸出口总额4.1亿美元。年末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41家,实现销售收入12.39亿元,增长14.8%;实现利润11971.87万元,增长24%;出口创汇10371万美元,增长17%。

外贸出口势头有增无减。2007年末全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149家,比上年增加10家。企业着力打造醴陵品牌,全力推介醴陵、宣传醴陵、展示醴陵,积极参加全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参加国内外大型会展活动,第一次走出国门,进入全世界最高档次工业博览会——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实现高速增长, 突破十亿大关。2007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0.02亿元,增长33.3%,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其中:完成上划中央两税41049万元,增长27.5%;上划所得税4251万元,增长9.2%;一般预算收入54898万元,增长40.5%。一般预算支出   万元,增长%。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货币投放有所下降。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6.92亿元,比年初增加8.2亿元,增长14.1%;各项贷款余额27.52亿元,比年初增加3.8亿元,增长9.8%;现金净投放8.11亿元,减少11%。

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电、环保

科技工作逐步加强。加强了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公关项目。2007年,全市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项,科技三项费用投入1000万元,申请专利390项。技术贸易成交额5942万元,引进科技项目资金750万元;连续六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两基”国检工作被省政府授予“‘两基’迎国检工作特别贡献奖”。建立了以中学履行辖区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新机制,认真做好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工作,积极开展救助贫困学生工作。2007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55所,在校学生45069人;小学177所,在校学生5207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小学升初中入学率达100%。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今年成功举办了“金荣之春”2007年春节文艺晚会、星光大道冠军得主走进醴陵大型综艺晚会等各种文艺演出40多场;首届“共唱和谐”社区文艺展演和首届中青年十人书画展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文物保护贡献突出,被评为全国文物先进县(市)。株洲市第三届大众体育运动会,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获得金牌34.5枚,列金牌榜、奖牌榜和总分榜第一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和“最佳赛区奖”;参加省农运会,获得了3枚金牌;市体校大力开展游泳业余训练,被确定为全省游泳训练示范基地,参加全省青少年游泳大赛,获得了4枚金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7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为77.58万,参合率达93.94%;开展“三提高一满意”活动,获得群众好评;社区卫生工作全面展开,目前已启动黄泥坳社区服务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降消”项目各项政策,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9.3%,婴儿死亡率7.2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1‰,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零;医疗救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0个,实有床位1416张。

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2007年,全市新增农村电视用户7096户,其中有线电视1070户,无线数字电视6026户。年末全市电视覆盖率达98%。广播覆盖率达98%,城区光缆用户达4.8万户。

环境保护事业成效显著。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2007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08个,总投资达7500多万元。全市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7.1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1.2%;天然气应用继续推进,到年末已有120家工业企业和5199户居民使用天然气。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有所增加,性别比继续加大。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019610人,其中: 农业人口870687人,非农业人口148923人;男性524711人,女性494899人,男女性别比为1.06:1;18岁以下人口占16.25%,18-60岁人口占68.86%,60岁以上人口占14.89%。本年出生9821人,死亡2268 人,计划生育率达96.9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7.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4元,比上年增加2146元,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5706.7元,比上年增加777.7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646元,比上年增长1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12元,增长10.9%。

工资福利进一步提高,居民储蓄进一步增加。2007年年末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861元,比上年增加2565元,增长17.9%。城乡居民的储蓄快速增长。200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54.19 亿元,增长10.7%,其中农村居民储蓄18.68亿元,增长16.9%。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推进。2007年,兴办了就业再就业实体70个,开发了就业再就业岗位2863个,其中安排1675个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115人,有3075名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成功实现了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70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4%。

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把扩面工作延深到私营和外资企业。2007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409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0827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001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0829人,生育保险新增参保人员536人。城镇居民低保线提高到200元,农村居民低保月人均补差提高到35元,两大保障享受人员分别达到24148人和120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