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醴陵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今年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奋力开拓,实现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3.73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6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78.33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36.04亿元,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4003元。 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2006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6:57.4:27.0调整为14.5:58.6:26.9,第一产业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52927.2万元,占GDP的比重为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1%,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0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91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13.92亿元,林业产值1.56亿元,牧业产值12.74亿元,渔业产值1.5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9亿元。 粮食继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200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8.50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65.51千公顷。全市粮食总产量达48.58万吨,增长2.81%,其中稻谷产量46.95万吨,增长2.64%;蔬菜产量43.32万吨,下降1.1%。肉类总产量10.13万吨,增长5.85%;水产品产量1.92万吨,增长5.49%。全市出栏肉猪119.38万头,增长3.57%;出栏羊26.38万头,增长6.76%;出笼家禽885.73万羽,增长5.43%。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全年新建和整修水利工程11756处,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土石方750万立方米,增强了农业抗旱防汛能力。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5.13万千瓦,增长7.0%,机耕面积达55.6千公顷。全市建设饮水解困工程5项,帮助7617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2605个;建成乡镇到村水泥路358.3公里,完成通达工程34.8公里。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十百千”工程扎实推进,21个示范村、30个重点村的规划任务全面完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89.88亿元,增长14.33%;315家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2.24亿元,增长20.38%。其中:国有企业3.87亿元,集体企业1.08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93亿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55.3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2.11亿元,增长1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58亿元,增长21.1%。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9.3%。 支柱产业保持强劲发展。2006年完成日用陶瓷产量183151万件,增长15.9%;工业陶瓷产量24.02万吨,增长14.47%;花炮产量达1225.18万箱,增长22.70%。完成陶瓷税收23114万元,鞭炮烟花税收1172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16.3%。 经济效益继续好转。3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55亿元,增长25.6%;实现利税总额6.58亿元,增长31.2%,其中实现利润2.01亿元,增长16.7%。亏损企业45家,比上年减少6家,亏损额为8084万元,下降25.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9.39%,同比提高6.28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继续高速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2241万元,增长12.6%;24家等级以上建筑安装企业,实现总产值104268万元,完成房屋施工面积95.4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9.1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8771万元,增长26.2%。其中:城镇以上投资150412万元,农村投资54702万元,农户投资43657万元。 重点工程强力推进。陶瓷科技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A区主干道竣工通车,320互通口建设顺利进行;天然气工程醴浦线、醴嘉线、醴泗线竣工通气;浙赣复线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全线完工并投入使用;醴潭高速开始进行路面施工;江源大桥、醴陵大桥建设全面启动;醴陵大道拓宽改造一期工程竣工;文化北路完成征地拆迁并启动建设;文化商业广场隆重开业。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末,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3家,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230万元,施工房屋面积34.5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5.76万平方米,销售房屋面积19.15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5342万元。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货运量4589万吨,增长17.3%;完成货物周转量479108万吨公里,增长18.1%;完成客运量4748万人次,增长7.4%;完成旅客周转量233675万人公里,增长7.5%。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趋旺。2006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5亿元,增长15.1%,增幅比上年高0.6个百分点。其中城市零售额23.47亿元,增长15.8%;农村零售额21.38亿元,增长14.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40.08亿元,增长13.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01亿元,增长31.5%;其他行业零售额0.76亿元,增长49.9%。 市场物价稳中趋升。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92%,比上年高0.2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07%,比上年低0.13个百分点。 七、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签订利用外资协议13个,合同利用外资4163.37万美元,新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2家,实际到位外资2972万美元;利用内资29.8亿元。年末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48家,实现销售收入10.79亿元,增长29.19%;实现利润9647.3万元,增长12.02%;出口创汇8851.1万美元,增长18.81%。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2006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10家,年末全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139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欧陶展、广交会、景博会等大型外经外贸活动,积极扩大出口。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33458万美元,增长17.25%;出口创汇1.58亿美元,增长19.7%。出口日用陶瓷83522万件,增长15.00%;出口鞭炮烟花688.05万箱,增长17.99%。 |